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的發明,到最終走向社會大眾,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逐漸市場化,而在台灣則有一群財團法人,他們扮演著學術和產業構通的橋樑,讓在地最新的研究成果,得以順利投入市場。今天我們會延續上一集紡織相關的話題,並邀請到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紡織所)的邱勝福協理,一起與大家聊聊紡織所是如何輔導,以及攜手台灣的紡織產業往更進步的道路邁進。
紡織所最初的定位,是作為台灣紡織品的產品檢驗和外銷品把關角色,但為了促使整個產業進行高質化提升,於是紡織所開始轉型投入研發,同時取得諸多專利,且轉移給國內業者使用。除了讓紡織業持續以高質化的目標精進外,紡織所亦積極推廣產業的「數位化」及「永續化」。
以產品打樣流程的數位化為例,光說「如同牛奶般絲滑的觸感」,你有辦法在腦海中實際想像出來嗎?過去紡織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如非親赴廠家,則往往需要寄送大量的樣品布料來回調整,除了浪費時間和成本以外,同樣也需要訓練出一批熟練的老師傅進行觸感測試。但在前幾年疫情導致全球封鎖的情況下,實品打樣變成一大難關,不過幸虧有紡織所的努力,把布料從外觀到觸感皆建立統一的數位化模型資料庫,讓樣布資料直接存於電腦中,因此只要輸入簡單的需求,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找到想要的布料——這就是紡織數位化的最好證明。
此外,近年來環境永續的趨勢一直困擾著高耗能、耗水的紡織產業,過去要印染一噸的布料,竟需耗費一百噸的水;如今隨著數位噴墨等新技術的引進,讓部分紡織作業得以大幅減少用水量。除了節約之外,紡織所也開發出「RFID 紗線技術」,讓紡織品的生產履歷更趨完備,有助於將來衣物丟棄後的回收作業,以實現減廢、回收再利用的環保目標,讓紡織產業能夠達成正向內循環。
台灣除了有光鮮亮麗的高科技產業之外,同樣存在著許多不被大眾時刻關注的產業,而這些產業的背後,往往也有一群人正默默地努力耕耘,跟隨趨勢持續進步,並利用新科技,創造出不一樣的產業價值與可能。
關於善科聊天室
每週四晚上八點於「善科教育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由主持人帶領觀眾朋友透過節目,和科技、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來賓暢談,主題廣泛,從前沿科技、環保課題、創新創業、電影講解、到天文盛宴等等,全都能在《善科聊天室》中看到!希望透過簡單、輕鬆的聊天節目,寓教於樂,傳達正確、豐富的知識給各位觀眾朋友,也期待能透過主持人及來賓獨特的魅力,用不同角度來關心時事和科技教育。
✓更多節目影片|https://reurl.cc/Xk6M9M
✓鎖定節目首播|https://reurl.cc/Z7O3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