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補帖
eLearning

降雨機率「算」什麼東西?
2022.02.25

曾鴻陽/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兼主任,臺灣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降雨機率就像真愛,談的人多,相信的人少,真正懂得的人就更少了。」

降雨機率真的有這麼難懂嗎?這個看似簡單的生活常識,卻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難倒一票人!事件起因於一位美國女網友拍影片告訴大家,在過去 30 年當中,她一直認為天氣預報裡,降雨機率(chance of rain)30% 表示戶外有 30% 機率會下雨。因此,若抱持著「此地區有三成機會遇到下雨」的想法,就會因為「有七成機率不會遇見下雨」,所以不帶雨傘出門。

但是她後來發現,降雨機率的另一項意義為「此區域有 30% 的地方會下雨」。也就是說,原則上這個區域某些地方下雨機率為 0%,而某些地方下雨機率卻是 100%!影片一出,一堆人被搞糊塗了,降雨機率難道不是戶外有多少機率會下雨?反而是指此區域會下雨的面積嗎?

 

什麼叫遇見下雨?

「打開寶藏的關鍵,不只存在於空間,更存在於時間。」

以上是 2001 年的電影《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中,大反派拿著鑰匙,計算時間開啟寶藏時所說的台詞。事實上,這句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遇見下雨的條件。

首先大家要了解,下雨的時間及地區,基本上都是「不連續」的。降雨的「區域上不連續」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形容:「東山飄雨西山晴。」比方說,當冬天吹東北季風時,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地區發生豪大雨,而背風面臺北市區地面卻都是乾的;而「時間上不連續」則是指前 10 分鐘大雨,後 10 分鐘就雨停,常見情況如夏天的西北雨,有時連傘都還來不及打開,雨就下完了。因此,想要遇見下雨這件事,必須要在對的時間及對的地點才會實現。

基於此種空間和時間不連續性的特點,即使是氣象學者,也對降雨機率抱有不同的解釋,以下簡單介紹。

 

地區機率:特定範圍內下雨的機率。舉例來說,當臺北市預報降雨機率為 100%,只要任何一處下雨,也就是雨量站有出現累積雨量,此預報就算正確。

地點機率:指某一定點下雨的機率。例如當臺灣大學的降雨機率為 70% 時,臺大校園內所有地點都有 70% 的機率會下雨。時程機率:特定時間範圍內下雨的機率。例如在今天早上8點至晚間 8 點的時段當中,不管下雨的時間維持多久,只要有下雨就算預報正確。

定時機率:指某個整點或特定時刻,例如明天早上 8 點半出現下雨的機會。

 

回到一開始眾人的疑問,「降雨機率 30%」究竟代表什麼? 30% 機率下雨?30% 時間下雨?30% 面積下雨?答案是,降雨機率不單只代表空間變化,還得搭配時間變化,才能反映出現實世界中出現下雨的機率。

我們以中央氣象局的官網資訊為例,降雨機率預報(prob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POP)的定義為「各預報區未來 36 小時內的 3 個時段(每 12 小時為1時段),出現 0.1 毫米累積雨量或以上的降水機會」。這個定義無法當作降雨時間長短或降雨面積大小的依據,而是只能代表下雨發生的可能性。

雖然氣象預報員也努力做到「預報貼近現實天氣」,但當預報員說:「今日白天 8 點至 12 點時,臺北市大安區降雨機率是 30%。」一般人想的可能卻是:「今天上午 10 點去大安森林公園會不會淋到雨,需不需要帶傘?」為何氣象預報與一般人心目中天氣資訊之間有落差?就讓我們先來看降雨機率是如何被預估出來。

 

 

下不下雨看信心度 早期的降雨預報方式

早期預測降雨機率的作法,是使用綜觀天氣概念的模式預估降雨情況。在有設置觀測員監看天氣的「人工測站」內,預報員會以人工測站為定點,並針對當天的天氣系統配置和分布(短期天氣特徵),再參考過去數十年各區域的氣候統計值(長期氣候特性),進而預報今明兩天該測站有無下雨的可能性?是下短暫雨,還是雷雨?利用定點機率和時程機率的概念,對每個人工測站進行降雨評估,最後得出的降雨機率,顯示了預報員對於該測站下不下雨的信心程度,而這個數字同時也代表該測站所在位置的降雨機率。

舉例來說,當冬天東北季風南下時,預報員會以當天的東北季風強度,加上過去經驗研判,認定臺北盆地有很高的機率會下雨,預報員就會發布「臺北市降雨機率有 70%」。但實際上,這個預測只單指臺北測站,其下雨信心度有 70%,但是不下雨的信心度也有 30%。因此,如果你正好要到臺北測站附近,最好記得帶傘,因為預報員有很高的把握會下雨;但是,臺北市測站以外的其他地區,天氣卻可能與測站附近完全不一樣。

前面提過,下雨區域極有可能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測站附近下雨了,但其他地區根本沒下;而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時間不連續,也就是在雨到達之前就下完了。當然,現今許多人比較無法理解,也難以接受這種天氣預報。幸好,電腦科技的進步,讓氣象單位開始有能力縮短預報與實際狀況的落差。

 

▲台北氣象站。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s://reurl.cc/jkVVN1

 

交給電腦吧!近代的降雨預報

「啊?電腦這麼聰明,也會選土豆喔?」

上述的廣告台詞相信許多讀者並不陌生,現代電腦不但聰明到會選花生,還能算天氣。利用超級電腦計算天氣的方法,稱為「數值天氣預報」(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而利用此方式預報天氣又有什麼優點呢?

首先,預報的定點變多了。過去只能用單一測站點代表整個區域,如今電腦可以再將其分割出數萬個網格點,用來縮小降雨區域不連續上的誤差問題。例如當東北季風南下時,迎風面的新北市金山區降雨機率為 70%,背風面的板橋區也許只有 30%。當區域越分越細,各鄉鎮小範圍的降雨情況就不會混在一起,造成誤解。此外,隨著電腦運算速度越來越快,自動氣象測站數目增加,預報員對天氣變化掌握度也越高,從早期只能給出今天和明天的天氣預報,到後來每 12 小時預報,再增加到每 3 小時預報,早上、下午、晚上的機率通通不一樣,時間上不連續變化,就能清楚標示出來。

不過,預報員還是會碰到一個大麻煩,也就是「天氣的不確定性」。當相同資料給不同電腦模式運算時,結果卻南轅北轍,各國颱風路徑預報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此時就需要利用「系集預報」,當 10 部電腦模式中有8個模式指出下雨,降雨機率就會偏向 80%;如果其中有 3 個模式過去表現優良,其可參考性(權重)也可以被調高,靠著團結力量大,藉此提高降雨機率的可信度。

 

所以該如何讀懂降雨機率?

「晴時多雲偶陣雨,到底是晴?是雲?還是雨?」

如果將上述解釋為「受到鋒面影響,早上天氣晴,中午過後多雲,晚上下雨」,會不會比較好懂呢?事實上,天氣變化趨勢是看懂氣象預報的重要關鍵。舉例來說,早上鋒面還沒到達之前,降雨機率 20%(不下雨機率為 80%),實在不太需要帶傘;中午過後,鋒面前緣雲系進入臺灣,在水氣逐漸增多的情況下,預報員就沒那麼有把握,因此將降雨機率直接提高到 50%,下雨和不下雨機會各佔一半;而當晚上鋒面卡在臺灣上空,下雨面積大且時間長,那降雨機率毫無疑問 90%。所以透過降雨機率往上升或往下降的變化,可以表現出天氣是轉好或變壞;反之,若是降雨機率維持,代表下雨狀況無太大變動。

儘管降雨機率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選我正解」的標準答案,但若能學會看懂背後代表的天氣意涵,以後出門有多一份準備,就能少一份意外。

 

延伸閱讀

1. 立平良三,《機率預報與即時預報》,氣象局科技中心,1990 年。

 

⇠上一篇:科幻中的未來醫學

一下缺水一下暴雨,暖化讓降雨更極端?:下一篇⇢

 

本文轉載、修改自《科學月刊》2021 年 6 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