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補帖
eLearning

恆星有多遙遠?
劃時代的太空望遠鏡任務
2023.05.19

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所講座教授,除了研究恆星及星團形成,也熱心推動科學普及活動。

 

 

 

邵逸夫獎由香港電影人邵逸夫爵士於 2002 年創立,2004 年開始頒發,表彰全球有重要成果的科學家,也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獎項分為數學、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諾貝爾獎本身有物理學獎,其中雖然也包括天文物理,但主要還是注重在整個物理領域。而邵逸夫天文獎則主要表彰科學家理解宇宙的成就。天文學包括地理學(我們的所在和周遭環境),也涵蓋天體的來龍去脈,也就是歷史學。我們在學校學的歷史、地理,這些科目僅限於與人有關的知識;但天文學中的歷史包含地球、太陽、銀河系等天體,以及宇宙本身的生、老、病、死。

 

▲圖一|蓋婭望遠鏡觀測到的太空。圖片提供/《科學月刊》,圖片來源/ESA/Gaia/DPAC, CC BY-SA 3.0

 

2022 年第 19 屆邵逸夫天文獎獲獎者為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林德格倫(Lennart Lindegren)和愛爾蘭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的天文學家佩里曼(Michael Perryman),以表彰他們一生對天體測量學(astrometry)的貢獻,尤其在「依巴谷」(Hipparcos)和「蓋婭」(Gaia)註1兩個太空望遠鏡的構想和設計上所扮演的角色。

 

太空望遠鏡衛星——依巴谷與蓋婭

天文觀測是對亮度、光譜、偏極化等數據的測量,天體測量學則特別指觀測天體的位置與運動。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在 1989 年發射依巴谷,這座口徑 29 公分的望遠鏡是第一個專精於精密天體測量的太空望遠鏡。依巴谷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重複從不同角度度量星體的位置,再根據視差現象來估計星體與地球的距離,同時推導星體本身在太空的運動,也就是該星體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移動了多少角度,天文學稱之為「自行運動」。依巴谷運作至 1993 年,研究團隊也於 1997 年發表將近 12 萬顆恆星的數據。

歐洲太空總署隨後於 2013 年發射蓋婭望遠鏡,將天體測量推至更上層樓。蓋婭望遠鏡並非如依巴谷望遠鏡般繞行地球,而是位於距離地球約 150 萬公里的第二個拉格朗日點(L2)軌道。因為跟著地球一起繞著太陽,蓋婭容易維持穩定軌道,也可以減少太陽與地球造成的「光害」。蓋婭望遠鏡將持續提供超過十億顆星體精準的三度空間數據,主要是恆星,另外還有太陽系內的行星、彗星、小行星,以及系外行星、鄰近星系(當中的恆星)與類星體等,預期任務期限將超過原本設定的 2024 年。

此外,蓋婭還有些特別之處。一般望遠鏡採用圓形光學元件,所以星球的影像會呈現圓形,但由於與望遠鏡搭配的數位相機偵測器像素(pixel)為方形,將使得星點落在各像素內的光量產生誤差,影響測量到的天體位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蓋婭望遠鏡的光學元件採用特殊的長方形,主要鏡面的尺寸為 1.45 公尺× 0.5 公尺,最後的星點呈方形,在可見光波段極限大約為 21 星等,包含了大約銀河系中 1% 的恆星。除了成像,望遠鏡還另外配備了光譜儀,提供星體光度、溫度、表面重力、成分等資訊,這些都是研究銀河系天體的劃時代珍貴數據。

 

利用視差 將天體位置測得更精準

而這次兩位天文學家獲獎的成就在於「把天體位置量得準確」,以往地面觀測會受限於大氣擾動,模糊了星點、影響了定位。依巴谷望遠鏡測量恆星位置的精度約為 0.001 角秒,相當於在 5,000 公里之外看 10 元硬幣的張角註2;蓋婭望遠鏡對於天體位置的測量精度進一步達到 1/100 萬角秒,比依巴谷又提高了 1,000 倍。

蓋婭在 L2 軌道運行,重複測量天體坐標,據此估計天體的距離及運動。在地球觀看恆星時,恆星的位置會被投影在太空(天球)中的某個方位;過了一段時間,如果這顆恆星比較近,當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就會因為觀看的角度改變導致視差現象,造成恆星投影到天球的不同方位。這個方位差異在一年當中的最大角度稱為「週年視差角」(圖二),假設恆星的週年視差角為 p,因為三角形對邊是一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 AU),利用三角學原理便能估計出這顆恆星跟我們的距離 d,為 p 的倒數()。1 AU 的張角若為一角秒,則所在的距離定義為一秒差距(parsec, pc),約等於 3.26 光年(圖三)。因此某顆星以角秒為單位的週年視差角,在數值上的倒數就等於以秒差距為單位的距離;使用方便的單位,數值轉換也更容易。

 

▲圖二|視差現象:當地球繞行太陽,在不同位置看到距離比較近的恆星(★符號)會有「視差現象」,也就是距離近的恆星會因地球公轉而改變方位(天球坐標),遙遠的天體則不會變動。在地球軌道上(基線為 2 AU)測量的恆星一整年的最大視差角為 2 p。紅星距離愈遠,p 角愈小。

 

 

▲圖三|基線、距離、週年視差角的關係:左圖是「秒差距」的定義,也就是 1 AU 的張角為 1 角秒,所在的距離相當於 3.26 光年,紅色數字表示 1 AU 跟一秒差距的比例差不多為 1:20 萬;右圖示意某星的週年視差角為 p 角秒,則這顆星的距離為 秒差距,也就是數值上等於週年視差角的倒數。

 

距離是天體的基本參數,例如從地球看到某天體的亮度,再考慮其距離,才能得知天體實際發光的情形。但僅依賴來自天體的訊號(光)來估計距離並不容易,就好像在黑暗的晚上,若從後照鏡看到微弱光點,會無法判斷光源是來自於遙遠的路燈,還是跟在後面的摩托車。利用視差現象是估計天體距離最直接的方法,不過距離天體愈遠、週年視差角愈小,因此測量微小角度將會是工程技術上的挑戰。

 

自行運動與誤差帶來的挑戰

除了度量微小角度有困難,還有另一大難關:自行運動。星球本身在太空也會移動(圖四),而地球觀測者看恆星在太空中的運動,可以分成沿著視線方向(徑向)的分量,以及與此垂直(也就是投影沿著天球移動)的分量,也就是自行運動。其中徑向運動可以利用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來估計移動的快慢,單位為公里/秒;而自行運動則是天體在天球位置(方位)改變的快慢,單位是角秒/年,因此同樣的自行運動數值,比較遙遠的天體在太空中實際上動得比較快。蓋婭望遠鏡在不同時間測量同顆星的位置,便能推導出這顆星與地球間的距離,同時可以測得自行運動。蓋婭測量自行運動的精度依天體亮度而異,最高精度可達每年 0.001 角秒。結合距離與自行運動的測量值,便能算出該天體投影在天球的空間運動;再配合蓋婭的光譜估計得出的徑向運動,就能得出這顆星體的三度空間運動,另外再加上坐標與距離,便得到天體六維(空間位置以及運動狀態)的資訊。

 

▲圖四|恆星本身在太空的運動:在地球觀測到恆星在太空運動的情形,其中沿著觀測者視線方向的分量,稱為「徑向運動」;而垂直於此方向(也就是投影在天球上)的分量,稱為「自行運動」。恆星距離愈遠,自行運動(角度變化)愈小。

 

以上原理說起來簡單,但在實際執行上其實有諸多困難。得到準確的坐標只是第一步,在不同時間量到的坐標數值必須同時解出視差角(地球運動所造成)及自行運動(恆星本身運動所造成)。因此能獲得愈多資料點,橫跨的時間愈長,結果才愈精確。另外從週年視差(角)估計距離實際上並非簡單的倒數,因為測量總有誤差。假設測量結果是 p±δp,即使誤差 δp 呈現常態分布,倒數 則會呈現另種統計分布,距離的估計就變得困難許多。例如某顆遙遠恆星的 p 數值小,光點相對較暗、不清晰,位置當然就量得比較不準,據以估計的視差角與運動誤差也比較大。由於 p 數值小,那麼在 δp 誤差範圍內可能包含負值,以此數值的倒數來計算距離(負距離)也就沒有意義。再加上上述的假設其實沒有探討到太陽本身在太空的運動,如何扣掉太陽在各方向的運動,就需要更準確的測量和計算了。這表示天體測量學不但需要尖端工程技術來取得精確的數據,還需要準確的校正,然後利用獨到的數學與統計分析來推導出結果。

 

▲圖五|M15(Messier 15)球狀星雲的圖像, 由蓋婭望遠鏡的數據製作而成。圖片提供/《科學月刊》。圖片來源/NASA

 

依巴谷和蓋婭帶來的革命性數據

兩個太空任務的關鍵推手⸺林德格倫和佩里曼⸺在天體測量學歷年來都有重要貢獻,分別已獲獎無數,這次同時獲獎學界都認為實至名歸。林德格倫於 1993 年與佩里曼共同提出蓋婭望遠鏡的構想,並在 2013 年成功發射。到了 2022 年 6 月 13 日,蓋婭釋放了第三批數據,包括全天將近 15 億顆天體的坐標、自行運動、週年視差角(距離)、三個不同波段的星等,另外還有恆星參數,像是表面溫度、表面重力場、消光、光譜型態、化學成分、徑向速度,以及推導出部分恆星的質量、年齡、可能雙星、自轉等。因為有來自不同時期的資料,因此也提供了一些物理量隨時間變化的可能(例如亮度、徑向速度)。除了恆星,蓋婭數據也包含了太陽系天體和一些遙遠類星體的參數。這些讓人讚嘆的龐大數據庫,對於天體性質、銀河系結構將有革命性影響,而這些還只是蓋婭望遠鏡 2014 年 7 月~2017 年 5 月的觀測結果,預期日後仍將帶領一代天體測量學的風騷。

2022 年邵逸夫天文獎授予兩位科學家,實際榮耀當然歸於整個團隊,也向人類精密工業致意,共詠探索宇宙歷史與地理的努力。

 

註 1:依巴谷的全名是 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中文譯名不一。此名稱是為了紀念希臘學者喜帕恰斯(Hipparchus),他是三角測量學的始祖,也被公認是古代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在西元前 100~200 年就測量了月球與地球間的距離,甚至發現了春分點的歲差運動。蓋婭計畫原名稱為「全域天文物理測量干涉儀」(Global Astrometric Inte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後來雖未採用干涉技術,但仍沿用「Gaia」這個縮寫。蓋婭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以一切生命之母的大地女神借喻,指此太空望遠鏡將提供生命發展所在(地球)的宇宙「地理」,包含周圍天體的方位、距離、運動狀態。

註 2:一個圓周的張角為 360 度,而其中一度的 1/60 為一角分(1’),而一角分的 1/60 就是一角秒(1’’);所以一角秒是很小的角度,相當於 1 度的 1/3600。

 

⇠上一篇: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

不只黑洞,羅傑.潘洛斯的科學貢獻與研究精神:下一篇⇢

 

本文轉載、修改自《科學月刊》2022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