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活動
Others

【2021「悅讀科技」閱讀心得寫作比賽】社會組佳作|江凱寧
2022.02.02

【標題】

由科技大趨力窺探未來數位科技生態大局之「必然」

【選書資料】

書名:必然––掌握形塑未來 30 年的 12 科技大趨力

作者:Kevin Kelly

【書目大意】

  被譽為科技哲學家和權威思想家且被暱稱為 KK 的 Kevin Kelly 指出­­––人類的生活,來自人類的發明。他創造科技體一詞,認為科技會自我成長且持續演化,只要聆聽科技的聲音就可循著脈絡而行。科技體猶如生命體,自然而然「走向必然」形成演化趨勢,人類已無法阻擋。

  KK 在《必然》中使用 12 個現在進行式動詞來概括未來 30 年的科技發展趨勢:「更多的流動、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12 個趨力都是軌道,不是定數。不預測我們未來會在哪裡,卻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然」會往哪幾個方向去。

【段落摘錄】

  數位領域中每遇極端新科技湧現,人們反應多是排斥抗拒,然而禁止「必然」通常只會產生反效果,我們應根據新發明的特質加以馴服,使其成為文明的一部分。

  變化是必然的。科技催化人類進步的速度,12 個持續動作是進行中的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代表人類文化的元變化。而永無止盡的變化,就是現代世界的主軸。

  回望過去 30 年,你會發現太多的不可思議,即將到來的將來會超越現在,我們都會見證這一時刻,你沒有遲到。

【閱讀心得】

  棋盤開局了,故事開展早在 AI 和真人對奕以先,當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洛夫敗給深藍,人類看似輸給了人工智慧,然究柢實是輸在記憶容量、資料彙整、演算速度和永不疲憊。那場歷史賽局僅是開端,自此賽程持續在不同領域接連展開。

  科技前進速度飛快,觸角延伸無限寬廣,像奔馳的高速列車向我們疾駛而來,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文明的方向,又轟然地載著我們奔向未知且充滿想像的未來。

  這是消費者幸福指數爆表的世代,過往科幻小說漫畫情節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在科技推助下逐一化為現實:聽指令執行操作的手機、家電和汽車,虛擬實境的超現實體驗、越洋無時差的視訊會議和全年無休搬運宅配的倉儲機器人,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然而這也是生產者及供應商痛苦指數破表的時代,勞動階層擔憂拚不過任勞任怨的機器人,生產供應者苦思商品如何在科技技術快速晉級的浪潮中把握契機串接各式媒介而不致滅頂?同時不被取代且保有競爭力?

  Amy Blankson 形容科技就像匹瘋馬衝進我們的生活。我們僅有的選擇是:控制馬兒——跳上馬背以創造美好人生;或任憑馬兒奔馳—載我們去牠想去的地方。科技巨變,今人憂慮:我們將被科技淘汰嗎?或僅能束手無策被牽著走?

  KK 認為科技是會演化的生命體,塑造科技體的力量本質正好和生命體演化雷同(如圖 2)。科技體的演化趨勢人類已無法阻擋,若要與其共生,就必然需要認識「新物種的基因特徵、所思所想、行為規則和未來走向。」

  科技因人而生,人因科技得以擴展。科技體與生命體之演化差異在於前者能接納人類意念和選擇,人類可憑藉有意識的開放性設計,掌控與牽制科技體演化方向,並將其形塑成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惟科技體飛速演替已引發人類適應不良和不安全感,無所不在的滲透也使人漸感被挾制侵犯,人類的 DNA 該如何適應這樣的演化?

一、適應改變 VS. 接納不變

  唯一不變的事,就是適應與接納每時每刻的改變。

  科技不斷形成,產物技術不斷流動,因著改變翻新,我們一直都是新手,處在開始的時刻,每刻都是新的,總有更酷的技術或狂想尚在下一刻還未成型,我們永遠被追趕,卻也來得及趕上。

二、閉門獨研 VS. 跨域合作

  過去習藝靠師傅領進門,站在前人肩上眺向遠方尋求突破;現今毋庸出門,彈指間巨人們立現眼前。網路的集體主義打破領域隔閡,提供合作共享的平台與機會,也串接領域尋覓知音,共同專研與共享成功。社群網絡是寶山,政府機關也蘊藏豐富的礦產,歐盟頒布「開放資料暨公部門資訊指令」,鼓勵大眾挖掘開採深埋的資料加以研發運用,除加速科技產業發展,也可提昇增值服務潛能,實現數據經濟。

三、冷靜整合 VS. 熱情發想

  過去人類自豪的高度智慧、邏輯思考及工具語言,現已漸被人工智慧超越。然縱使 AI 可由大數據習得莎翁的語法結構或莫內的筆觸紋理,甚至解構重新混合加以運用,仍為仿真而非原創,僅有畫面卻沒有溫度。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指出人類的推理和創造力是人工智慧難以觸及的神秘領域。人之所以為「人」乃因著生命歷程與情感經驗造就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知識價值,人類優善於獨立思考與創意熱情發想,而人工智慧綜具數據整合與精準確實的冷靜執行,若能藉由建立新制度與規範,各展所長專注領域,人機合作必能開拓新的視野成就另一番天地。

四、多工信任 VS. 專注過濾

  科技催化下大數據成為決策的關鍵環節。但其迷思是:是否取得的數據越多,決策的可信度與說服力越高?網海中成千累萬的資訊繁如蜉蝣,我們過濾內容的同時,內容也過濾了我們的注意力。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說:「在訊息豐富的世界,唯一珍貴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在多工頁面間跳躍的使用者猶如於廣袤無垠的獵場打游擊,專注聚焦攫取關鍵字至為重要,Google 志在提供「更好的搜尋結果」,然而蒐集分析使用者習慣以提供相應的反饋服務,在看似便利的背後卻無形導致資訊被搜尋引擎過濾篩選,也引發使用者對其隱私蒐集行為產生不信任疑慮。

五、無限使用 VS. 有限擁有

  網海中我們如魚悠游盡享資源,然在飽足之餘,卻未察知意識和情緒正被潛藏深處的大數據和演算法分析,被科技技術背後的巨鯨隨潮引導前行。每個使用者都是數據的貢獻者,免費享用的同時,付出的代價是個人隱私和智慧財產。物聯網追蹤數據,雲端保存數據,無所不在的追蹤與紀錄讓隱私被蒐集,龐大且完整的巨量資料被機器判讀,不僅能預測及操控個人情緒感受,甚可藉此販賣商品或進行政治操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得失間應權衡資訊使用能否平等對稱?個人隱私空間能否存續?隱私權和智慧財產權正面臨脫軌危機。

六、遠距親密 VS. 實體疏離

  Brian Christian 說:「也許我們就是經驗過機器的冰冷,才懂得珍惜人類的溫度。」網路與通訊設備已大幅改變人類社交模式,Sherry Turkle 於《在一起孤獨》論述人類和科技蓬勃發展的互動與拉扯,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貌合神離。網路淺層社交缺乏親密感,連結流於表面,孤獨死和繭居族等「全球孤寂症」已成社會新課題。智慧科技讓人透過屏讀在虛擬與現實間遊走,在群體與個體間擺盪,既溫暖又冰冷,既相伴又孤單。未來虛擬次元強烈的存在感和實境體驗將透過技術與現實交融,我們該如何穿過窗景屏幕縫隙找到彼此?如何身處設備環繞卻不失去感動或療癒彼此的能力?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能幫助你達成目標。

  但如果你不知道,科技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你的生活。

──Yuval Noah Harari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當智慧科技浪潮襲來,與其憂懼不如思考如何融入(捨棄)科技。明瞭科技的必然趨力,便愈發理解未來決策不是交給 AI,而是轉念學習主導駕馭並與之共存。

  人類與人工智慧不是競爭型對弈,也非你輸我贏的零和賽局,而是競合關係,即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分享互補且共創價值

  在資訊海中我們矯捷如鯊敏銳地攫獲獵物,又如浮游水母般隨波被推進向前。透過科技網絡,我們擁有更多更長的觸角可探索世界,攫取資訊養分,訊息觸碰徵詢,期待目光交會,體驗思想交融,可能產生更多連結,也可能交錯而過;每個個體時刻都在與科技潮流磨合,也各佔有其位份和價值。抱持人類獨有山不轉人轉的彈性與韌性,洞觀局勢,KK 告訴我們:「驟變不過是表相」。雖似紛亂無章,然激變浪潮下自有脈絡,探尋趨勢,於必然中尋得軌跡,領先佈局,必能得著先機。

  未來可期,我們雖將一無所有,卻也什麼都能擁有!

【引用文獻】

1. 《必然:掌握形塑未來 30 年的 12 科技大趨力,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Kevin Kelly 著,嚴麗娟譯,貓頭鷹出版社,2017。

2. 《科技想要什麼 What Technology Wants》,Kevin Kelly 著,嚴麗娟譯,貓頭鷹出版社,2012。

3.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Kevin Kelly,陳新武等譯。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10。

4. 《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The Most Human Human: W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es Us About Being Alive》,Brian Christian 著, 朱怡康譯,行路出版社,2018。

5. 《數位幸福學:五大策略,同時擁有效率和福祉的快意人生 The Future of Happiness》,Amy Blankson 著,吳書榆譯,天下文化出版社,2018。

6.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Sherry Turkle 著,洪世民譯,時報文化,2017。

7.  《21 世紀的 21 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Yuval Noah Harari 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