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活動
Others

【2021「悅讀科技」閱讀心得寫作比賽】社會組佳作|古家榕
2022.02.01

【標題】

平凡,無可取代

【選書資料】

書名:《克拉拉與太陽》。作者:石黑一雄。

【書目大意】

  當 AI 機器人「克拉拉」來到克莉絲的家,成為少女「裘西」的愛芙(AF, Artificial Friend)後,她認真展開深度學習,全方位探索人類情感的奧妙,以期更準確回應小主人需求。可隨著她日益觸及人心,克拉拉卻發現自己的到來,竟是為了「延續」裘西的存在:由於母親克莉絲被說服,人類並不具備任何無法轉移的獨特性,只要讓 AI 完整存取女兒的內在,一旦裘西因病過世,克拉拉「就是」第二個裘西──當「全面理解」失控為「徹底取代」,忠於職責的愛芙女孩,卻早已和仁慈的太陽做了約定,於是,看似無解的死局,終將在日光灑落的瞬間迎刃而解。

【段落摘錄】

  「如果有必要的話,我確定我可以延續裘西的角色。……可是我不認為那樣子行得通。不是因為我模仿得不夠準確,而是不管我再怎麼努力,我相信總是會有些事超出我的能力範圍。……卡帕底先生相信裘西心裡沒有任何特別的東西是不可以延續的,……可是現在我相信他找錯了地方。的確有個很特別的東西,可是不在裘西心裡,而是在所有愛她的人的心裡。」 

──摘自《克拉拉與太陽》p.338,克拉拉與愛芙銷售經理的對話

【閱讀心得】

  必須承認,關於這篇心得,我原先選的是《AI 2041》(以下簡稱《2041》)。但當我啃完這本光憑厚度便足以致死的選書,點開主辦方的寫作範本一瞧,裡頭的舉例正是《2041》……沉默三秒後,我小手顫抖關上檔案,一咬牙放出估狗,通過地毯式搜尋,找到石黑一雄的《克拉拉與太陽》(以下簡稱《克》)。

  之所以敘述這段歷程,主要是想表達:生而為人,似乎有股本能驅使自己去追求獨特,背後動機不僅是自我實現,一定程度也是求生直覺。就像當我發現《2041》興許是熱門選項,便擔憂起撞題可能導致的出局,於是寧願賭上肝指數也要換書。而這股「必須與眾不同」的內在驅動,頗能呼應《克》所處理的、即人類面對 AI 時「如何找出不可替代性」的生存焦慮。

  自從 2016 年三月,AlphaGo 以四勝一敗壓制韓國棋王李世,科幻作品裡的夢魘,示現為正在發生的此刻,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張力,也瞬即上升至前所未有的強度。可當時的我,仍自覺是圍觀群眾,直到隔年滑到一則新聞:Microsoft 的 AI 詩人小冰,經過六千分鐘訓練,成功練就「十秒成詩」的本事,且發表時並未被識破其「非人類」的狀態,如今更出版「個人」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看著博客來的現代詩專區,明晃晃的「作者:小冰」,第一次,文學小廢柴如我,體會到「小心,AI 就在妳身邊」的惘惘威脅。

  兩年後,OpenAI 開發的 NLP 模型「GPT-2」在依序寫出短文、詩歌(以及假新聞)之後,首度嘗試劇本創作。今年五月,中國亦出現「AI 續寫」熱潮,僅需在系統中輸入關鍵字,便能在幾分鐘內產出數千字、甚至一部經典名著的多種改寫版本──煩躁地鎖上手機,我看著黑下去的螢幕,忽然想起《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提及的「電子閱讀」段落:

  一部有適當程式的電腦能在數分鐘之內讀完一本書,紀錄並表列出該文本所包含的所有字彙,按照出現的頻率排列。「……我只要瞥一眼,就知道書中有哪些問題可以拿來做批評的探討……能讓我對那本書有相當準確的概念。」(摘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p.226-227)

  咀嚼著卡爾維諾四十年前的反思,我不禁在想,如果有一天,創作與閱讀接連遭 AI 收編,文學的意義將如何被改寫?更切身的是,熱愛寫作的我,面對熟知讀者與評審喜好(且能迅速量產)的寫手、和毋須閱讀即可評論的讀者,心中的熱情是否仍有立足之地?再推得更極端一點,若 AI 的深度學習(發展出《克》假設的)從創作擴及至人性層面,當人類特質漸被機器據為己有,那時的「我」又還有何存在的理由?

  一切的一切,皆是攸關存亡的憂懼。我終於承認,與人工智慧的對弈,是場沒有局外人的戰役──幸好,因著 FB 演算法,自己得知徵文活動,再藉由 Google 演算法,遇上《AI 2041》和《克拉拉與太陽》(過程彷彿是「解鈴還須繫鈴人」的科技版本。)隨著閱讀的展開,我發覺,恐懼除了出於未知,其實也是源於無知

  十篇科學解析和十篇科幻小說,《2041》有著趨勢專家李開復「坦率、客觀、建設性」的中肯解說,結合小說家陳楸帆推敲出的具體遠景,幫助我放下自我恐嚇的濾鏡,在紮實的論述上,理性看待人工智慧的現狀與展望:在〈雙雀〉一章,李開復提及 AI 的思考模式與人類不同,因此,開發的終極目標並非讓它「像人」,而是要寫出合適的應用程式,使其與人類互補,達成良性共生。而在〈職業救星〉一章,他也談到 AI 時代的就業形勢,若能培養創造力、同理心與靈活性,便不容易被取代。至於〈偶像之死〉裡,陳楸帆藉愛子之口評價 AI 客製小說「因為過分討好讀者……缺少了一些閱讀上的挑戰和驚喜。」交叉參照〈幸福島〉裡公主對中介軟體「讓你們都變成享樂跑步機上的白老鼠」的批判,讓我釐清人工智慧目前侷限的邊界──指尖翻過書頁,我帶著自己的關懷,跟在兩位作者身後將 AI 除魅化,用一個既不背棄現實又不太過僭越的距離觀看它,如同 NLP 模型學習跟人類對話那般,逐漸從起初失語的主體,摸索出一套恰如其分的敘事語言,即使尚未通過圖靈測試,但終歸是好的開始。

  不過話說回來,比起《2041》的積極口吻,《克》在緩解我對 AI 的疑慮上起了更大功效。儘管前者也反覆強調「人類心靈」現實中發揮的積極性(在此忍不住吐槽兩句,《2041》好幾篇小說的轉折處,都要替角色佈置光明的台詞,刻意到像學校政令宣導「兩個恰恰好」的海報競賽。)可或許是太正能量了,反倒引發盛夏的灼傷,相較之下,《克》猶如收斂的秋末,對於「人類是否會被 AI 取代」的思考,語調溫度適中且更加撫慰人心。

  《克拉拉與太陽》採第一人稱敘事,換言之,小說裡的「我」,就是人工智慧。當然了,這個選擇是文學、而非科學的,卻折射出小說家看待 AI 的態度。石黑一雄用這位「不可靠的敘事者」,鞏固了人類與 AI 的信任關係,一方面讓讀者貼近克拉拉的心(暫時假設它有的話),與她一同成長學習,更重要的,是透過 AI 的邏輯,辯證「愛」的課題。

  事實上,關於人類是否被取代,石黑一雄的答案,出乎我意料之外:人類本來就沒!什!麼!不能被取代的,但那並不代表我們終將被取代。因為,每一個普通的我們,在愛我們的人心中始終是特別的。通過對個體性的徹底否定,作者完成了對整體價值的最終承認──人類的不可替代性,源自我們之於他人的意義。人,是因著愛的能力,無論是付出或接受愛,才在這世界上取得無法被放棄的位置。

  突然意識到,先前的我,落入了類似卡帕底先生的誤區,將「個人才華」視為抵抗 AI 的關鍵。所以,我竭盡所能追求獨特,更確切地說,致力成為耀眼的個人以提升存活率,即使如此,自己依然對 AI 感到敵意,畢竟它太強大了,強大到我沒有把握不被它反噬──直到看完小說,才明白人類的價值不是建構於才華之上,而是在與他者的連結之間。重點並非一個人有多強大,而是彼此究竟多在乎對方。

  深怕被取代的恐懼,源於將「能力」視為存在的唯一依據。但克拉拉提醒了我,與其絞盡腦汁與 AI 為敵,不如回歸本心去愛。因為,真正的我,活在與親友的關係和回憶之中。因著別人眼中的倒影,我的真實得到驗證,即便平庸又如何,只要此刻仍在愛著,不起眼的「我」就具備難以置換的條件。

  不是因為自己多獨特,而是,有另一個人會捨不得。

  如果說,AI 的挑戰在於它的不可解釋性。那麼,能夠與之抗衡的,大概就是愛的不可解釋了吧?

  是愛,讓平凡的「我」,成了「我們」的無可取代

  也不由得在想,羅馬拼音系統裡,AI 的讀音正是「愛」。

【引用文獻】

  1. 《克拉拉與太陽》石黑一雄,林宏濤譯,商周出版,2021
  2. 《AI2041:預見十個未來新世界》李開復、陳楸帆,天下文化,2021
  3.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伊塔羅∙卡爾維諾,吳潛誠校譯,時報出版,1993
  4. 〈【微軟小冰】上載一張照片 AI 人工智能少女即時為你寫首詩〉香港 01 網,2017.09.23 報導網址:https://reurl.cc/2o1pk4
  5. 〈AI 的第一部劇本創作邏輯混亂、內容粗鄙,但所說的「笑話」讓人細思極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21.08.12 報導網址:https://reurl.cc/6DornM
  6. 〈靠譜?離譜?「AI 續寫」經典名著火了 作家將失業?〉聯合新聞網,2021.05.21 報導網址:https://reurl.cc/6Dor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