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活動
Others

【2021「悅讀科技」閱讀心得寫作比賽】社會組佳作|吳尚蓉
2022.01.31

【標題】

與 AI 和平共處的思維練習

【選書資料】

書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 AI 世代的成功法》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譯者:林力敏、張家綺、葉婉智、姚怡平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年月:2020.08

【書目大意】

  一萬小時練就的技能,竟可能在一夕之間被 AI 輕鬆取代!當科技逐漸追趕上人類各方面的優勢,遠遠超過現今所設想的一切功能,人們該選擇專精單一技能還是多元學習。作者解釋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下,若是人們不懂得隨機應變,再專業最終也難以派上用場,因此,書中介紹一系列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以避免被專業所框限、形成盲點。科技將社會脈絡變得複雜許多,人人似乎都需要跨領域思考的能力與辦法,養成練習、門外漢思維、多領域涉獵再專攻的好習慣,才能有效與 AI 的能力相抗衡,把握致勝的關鍵就從本書開始!

【段落摘錄】

  早期的超專業化是種生活手段,可以省去被浪費的各種經驗和試錯的時間。我希望能為這類的探討添加一些想法,因為在無數領域進行過的研究皆顯示,蜿蜒曲折的思維與個人經歷是力量的泉源,而贏在起跑點這件事被過度高估了。正如一個世紀前,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交流思想時寫下:「這是一種經驗,如同所有的生活都是經驗累積(It is an experiment, as all life is an experiment )。」

【閱讀心得】

  「非常明顯,技術已經超越我們的人性」,20 世紀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不禁感嘆科技的飛速成長,在人們為求方便、滿足好奇心的驅使下,科技產物的創造為生活帶來不少的好處,但其延伸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被機器人取代的設想,這個假設已經從多年的猜測化為事實。1997 年,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以每秒精算兩億步棋的運算擊敗了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無疑在人類歷史投下一顆重磅的震撼彈,從此之後,歷年不斷舉辦相關比賽,人類與 AI 持續角逐棋界冠軍,競爭越演越烈。

  2019 年,韓國棋王李世乭宣布退役,原因是 3 年前與 AlphaGo 的一役中,深深感受 AI 在圍棋領域人類無法抗衡的強大,「隨著 AI 進入圍棋世界,我理解到無論我再怎麼拚命拿下第一名,我也不是真正的冠軍。」顯然科技影響的不只是台面上的勝負,它連帶影響了人們的動機與思維,在學習新知的想法上萌生質疑,難免讓人想著,既然科技如此強大,難道有了科技的輔助,人類再也不需要認真學習?長時間的專注練習在未來也僅是白費力氣?

  若不想輕易被科技取代,人們究竟該「學有專精」還是「跨域學習」?書中前半段不斷反覆分析兩者的利弊,作者並不給予一個明確的解答,想將思考方向交由讀者自行判斷與詮釋。不難想像,當一個人的思想極度固著,事情只照著經驗和一脈的軌跡去做,就像是迷途的人一味相信導航,就算前方是一處深淵也徑直向前。身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想與 AI 的計算能力相仿,是能將所學靈活應用於生活,善用「變通」、「整合」與「決策」的力量!

  首先,關於「變通」。著名專欄作家西德尼・哈里斯(Sydney Harris)曾說:「真正的危險不是計算機開始像人一樣去思考,而是人類開始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當原始森林竄出熊熊大火,火勢猛烈地擴散、快速追趕上消防員的腳步,導致多名消防員因此發生死亡意外,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心理學者組織行為專家卡爾.魏克(Karl Weick)發現,消防員們的殉職有著共通的獨特行為:「就算拋下器具可以存活,他們還是緊守著工具不放。」倖存者在事後訪問中,也對於自己扛著電鋸不放的事實不敢置信,但也承認放下工具將喪失掌控感,引發更大的焦慮。由此可知,過度專業化的訓練反倒喪失了應變能力,少了隨機應變的彈性,可能將招致嚴重的損失。

  再來,關於「整合」。專家固然有最佳的知識能力,但若是不懂得跳出框架、創意思考,生手可能反而能突破重圍,關注到專業並未想到的一面。1989 年,艾克森瓦德茲號因為觸礁失事而引發漏油事件,事發的二十幾年後,阿拉斯加港灣的海面上依舊漂浮一層厚厚的油料,加上當地的氣候嚴寒,更增添了清除工程的難度,當時的專家們想破頭也無法求得可行的解決辦法,最後,伊利諾州的化學家戴維斯,在出差轉機時思考漏油難題,憑藉曾當過一日工人的經驗,意外想出解決計畫,他將濃稠的海水類比成「思樂冰」,使用機械的震動原理鬆動糊狀物,順利突破問題的盲點。因此,當思考趨向侷限時,不妨拉開視野,納入不同領域的觀點思考,說不定會因為創造力而帶來出乎意料的成效。

  最後,關於「決策」。人類的頭腦並非是一塊受限於特定範圍的晶片體,需要蒐集完整的相關資訊,才不因此讓決策受限。1986 年,NASA 挑戰者號在起飛後 73 秒後解體,太空艙內七位太空人全數遇難,事後歸咎原因,才發現原來當時在決策前,少了一份火箭推進器 O 型環受低溫影響的關鍵報告,先前並未受到重視的一組數據,想不到卻是影響發射的關鍵,忽略了細節的後果,往往最令人懊悔。所以,決策前可以先思考一下,是否這個問題真的到此為止?這件事的詮釋還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取得完備的資訊再做決策,將能夠顧及深遠的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既然「變通」、「創造」與「決策」將有利於生活所需,學習新的能力時,又如何練習才能獲得良好的成效?剛上大學的第一學期,我的打字速度極度緩慢,是典型的「一指神功」,令人看了不免抓狂,當時我隱約萌生了依賴科技的念頭:「拜託,之後有 AI 唸一下字就出來了,現在有需要練習嗎?」。然而,在科技尚未發展到滿足期望的程度時,我打字的速度已大有進步,快到別人誤以為我是位真愛打電動的宅女,那雙在鍵盤上飛舞的雙手令所有人驚訝不已。回想起來,我沒有在四年之間立即察覺改變,也並未花費一萬小時瘋狂練習,終於在綜觀本書和其他書籍的內容之後,我頓時解開一切的謎團,發掘其中的奧秘:

  第一,善用範例練習(work-out examples)。當時我在社團裡接下了「文書」工作,有機會看見前輩們謄打的記錄方法,逐步學習打字的規律,另外,由於在社團當中開會頻繁,每天開會結束之後,會因為不滿意而重新書寫,這代表我的練習而非只是重複,而是從範例中不斷的更新。關於澳洲國中生的一則研究指出,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或範例學習(Learning from examples)的兩種方式比較之下,範例學習花費時間較少、成效也更高(Cooper and Sweller,1987)。因為有這樣的經驗,也讓我開始紮下了厚實的基礎,將練習放對位置,學起來能更加得心應手。

  第二,將取得建議的重點放在解決之道。還記得有位夥伴時常挑剔我的紀錄,「英文全形改成半形才好看」、「這個標題應該要空格」…,事後回想起來,雖然聽起來不免逆耳,但有了感謝他的具體回饋,才讓我知道哪裡可以改進。或許當人欲求進步,就不需要太擔心他人觀看或聆聽後的評論,若有人出言批評,也不忘詢問原因,才能將重點擺清楚、練習準確。

  第三,停止自我跛足(self-handicapping)。如果學習者容易將自己的成就歸咎於命運,認為做得不夠好是因為不幸運,則容易變得消極沉悶。雖然我在練習打字的初期並未感受到進步,但我了解,練習的效果是在熟習之後才開始發揮,所以當我潛在認為自己有機會學得好、維持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將能夠輕鬆對待迎面而來的困難,創造學習的自信與成就感。

  上述個人經驗、書籍內容和相關研究,都可能限於時空背景、所在地區而有所差別,但基本上都能反應出一套基本架構,可當作未來在思維上與練習上的參考,成為因應 AI 世代各項課題的養分!

  不少人因為科技的變化而焦慮,認為當科技已經超越人性,即將迎來科技與人類的正面交鋒,然而,如果能想將科技視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友伴」而非「敵人」,當人們正視科技帶來的影響,在生活中善用變通力、創造力和決策力,並且嘗試實踐高效練習的各項行動,或許將能更自在地與科技和平共存,共同開拓未來嶄新的生活樣貌!

【參考資料】

林力敏, 張家綺, 葉婉智, 姚怡平(譯)(民 109)。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原作者: David Epstein)。臺北市:采實文化。

陳繪茹(譯)(民 106)。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原作者:Anders Ericsson, Robert Pool)。臺北市:方智出版社。

陳繪茹(譯)(民 108)。完美練習:成功解鎖一萬小時的魔咒,將技能轉為本能的學習法則。(原作者:Doug Lemov, Erica Woolway, Katie Yezzi)。臺北市:方智出版社。

陳建鈞(民 108 年 11 月 28 日)。輸給 AlphaGo 的韓國棋王宣布退役,李世乭:「拿下第一名,我也不是冠軍。」【數位時代】。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680/alphago-lee-se-dol-retire。

Jane J. Lee(民 103 年 05 月 28 日)。在「艾克森瓦德茲號」漏油事件 25 年後的今天,依然「油膩膩」【國家地理】。取自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300.html。

大衛・艾波斯坦(民 110 年 01 月 08 日)。油輪漏油汙染的解方竟來自「思樂冰」…門外漢為什麼能擊敗專家難解的困境?【商業週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5142。

楊信男、蕭如珀(民 105 年 01 月 28 日)。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及其後續發展【科學 Online】。取自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69029。

Richard E. Mayer(2008).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second edition).America: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Cooper and Sweller (1987). Effects of schema acquisition and rule automa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