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競賽
Submissions/ Competition

【2021「悅讀科技」閱讀心得寫作比賽】學生組佳作|鄭琦馨
2022.02.06

【標題】滴血成金––從 Theranos 騙局看矽谷成功模式之困境

【選書資料】

書名: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深藏血液裡的祕密、謊言與金錢

作者:John Carreyrou

譯者:林錦慧

【書目大意】

  2003 年時,席捲東亞的 SARS 病毒無疑將許多人的生活逼至絕境,然而時年 19 歲的伊莉莎白.霍姆斯卻在檢驗 SARS 病人檢體的暑期實習中開啟了她對於疾病檢測新科技的想望,她的想法一旦成功,將會是改善人類現有生活的曙光。「我想創造一個沒有人會很快說再見的世界。」帶著宏大的願景,Theranos 公司於同年創立。

  這間矽谷新創公司以創新的血液檢測儀器為商品,強調只要取下一滴血,該儀器即可精確分析採血者的各項身體指標,在劃時代的醫療技術與霍姆斯的遊說下,各界要角紛紛在 Theranos 投資巨額,霍姆斯一時風光無限。然而,一封匿名檢舉信如銳利的刀刃劃破了

Theranos 金玉其外的假象,除了被舉發儀器結果數據造假,霍姆斯糟糕的公司治理也被一一揭露。作者透過對前員工的深入探訪,將事件始末詳實紀錄於書中。

【段落摘錄】

  「霧件」(vaporware)這個字是一九八〇年代所發明,形容一開始大肆吹捧,但最後耗費數年才成真的新軟體或新硬體(還不見得能成真),反映出電腦界在行銷上輕忽不負責任的傾向,微軟、蘋果、甲骨文都曾被指控用過這種手法,這種過度承諾文化於是成為矽谷的特徵之一,只是對消費者的危害很小,頂多就是失望和期待落空。

  霍姆斯把 Theranos 定位為矽谷中心的科技公司,注入矽谷這套「演久就成真」(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文化,並且把掩飾假象這件事做到極致。(第 347 至 348 頁)

【閱讀心得】

(一)

   「我做這項發明,就是希望我們可以不用被迫提早和所愛的人說再見。」

  演講台上,許多殷殷期盼的雙眼都盯著霍姆斯手邊一台名為「愛迪生」的血液檢測機。據她所稱,這是一項顛覆世代的發明,冗長的血液檢驗將被摒棄,現在,只要從指尖取下一滴血,就能透過分析儀快速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這台體積與小型印表機相當的血檢機之所以被命名為「愛迪生」,是源於愛迪生的一句名言:「我並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式。」

  不幸的是,這台「愛迪生」還未點亮人類的未來,鎢絲就已燒斷。

  深究霍姆斯失敗的原因,從事後觀察,我們固然可以稱是她的管理問題––她對員工有著幾近偏執的控制,不但要求工程師控制其網路數據,還不允許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導致血液檢測機後期失敗的原因之一即在於無法及時排查問題所在。我們也能說,她對於這項改變世界的發明太過樂觀,堅持只能用一滴血檢測百餘種身體指標,她對這台機器施予的期望和使用者的體驗脫節。

  然而,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更認為,整件事情的起因,其實無法脫離在矽谷園區內行之有年的「過度承諾文化」。

(二)

  隨著科技設備的技術方法愈發標準化,企業越來越難以獨特的技術為賣點銷售產品,賦予產品差異化的行銷作法逐漸成為趨勢。因此,科技公司開始向世界提供「半生不熟」的產品概念,它們摒棄將技術成熟的實體放在檯面上的策略,轉而採用漸進式的發展,在技術不成熟時,先對市場拋出曖昧不明的理念,在吸引投資與關注後,再逐步實體化這些概念。這樣的「過度承諾」,使得這些尚未上市卻已打響名號的產品被稱為「霧件」。

  矽谷以宏大的願景博得市場關注早已是舊聞了。蘋果公司的無線充電版 AirPower,甚或近日興起的元宇宙,都曾被質疑為「霧件」––以元宇宙為例,即被懷疑只是虛擬實境老瓶裝新酒,且臉書的軟體前陣子才經歷全球大崩潰,在頻寬無法支撐實際軟體運作時,大肆談論元宇宙這個「次世代線上社群體驗的核心」,似乎操之過早。然而即便如此,元宇宙的概念還是在投資者對未來世代的藍圖中塗上濃墨重彩,大批投資人仍然前仆後繼地搶佔先機。

  我認為,Theranos 十數年的矛盾失序皆源於霍姆斯對矽谷成功模式的盲目信仰。霧件概念的確是矽谷業界慣用的伎倆,科技公司向世界提供這些產品概念,頗有利用資訊不對稱炒作投資的意味,但它們也僅僅傷害了投資人的荷包而已;然而,Theranos 提出的概念不僅僅在顛覆時代,它將血液檢測儀包裝成永遠、健康與長生的代名詞,這精準地擊中多數人的軟肋––人們抗拒老化、疾病與死亡。霍姆斯打算結合微流體與奈米技術,不但能採集血液樣本、檢測可能的感染源,還能在「愛迪生」內運送抗生素;但實際上,現代技術對其聲稱的檢測方法都尚未實現原理上的突破,一滴血的血清樣本數根本無法實現這麼多的專案檢測。然而,這麼多矽谷公司的成功案例如同星斗般閃耀,如何叫霍姆斯不相信自己也能透過一個又一個誇大的承諾,躋身這些成功人士的其中一員?為了展現「成果」,霍姆斯偽造研究數據,甚至將未臻成熟的技術上市,這樣的「過度承諾」所帶來的影響是,受從眾心理影響的投機者挹注它、渴望獲得健康的百姓相信它,換得的除了一張張空頭支票外,還有諸多悖離現實的檢測結果,這無疑對健康以及醫療系統造成重大負荷。

  我想,「過度承諾」的矽谷文化是中性的,科技的成長無法離開資本,先拋出概念再實行的做法在適當範圍內應可視為一種新興的行銷手法;然而,歸根結柢,這樣的文化仍立基於科技的可行性,一個又一個可被描述的原理與確實存在的實驗數據支撐起了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使得「科技可以改變世界」不再只是空談。但霍姆斯口中的「科技發展」是不具侷限性的存在,她眼中的科技只活在想像中,彷彿只要多一點耐心等待,就能夢想成真。可惜推動理想成為現實的永遠不是神仙教母口中“Bibbidi Bobbidi Boo”的咒語,登高一呼就能將南瓜變成馬車。

(三)

  霍姆斯的事件對矽谷,乃至整個科技產業都投下了一記震撼彈,這將時時刻刻警醒著它們,真實的科技如同 Theranos 從受測者指尖摘取下的一滴血液,當參雜著「過度承諾」的它被一再簡化的驗證程序稀釋,最後呈現在電腦螢幕的那串「完美」的數據,準確性還剩下幾分?閱讀這本書時,除了感嘆曲折的情節發展,我更意識到,縱使研發經費的取得需要為產品做些包裝與行銷,然而產品的本質及願景不應在過程中迷失自我定位。

  我不敢妄自揣測,但我相信霍姆斯當初的確有著顛覆世界的鴻鵠之志,然而,當她在鏡頭前對科技長談闊論,卻又做著違背科技的研究;她疾呼改變現實,做的事卻無一不與現實南轅北轍。當科學精神喪失、當科技理性傾頹,當功利主義甚囂塵上,其實不需要重重一擊,風一吹,就足以擊毀她搖搖欲墜的空中花園。

【引用文獻】

1. HBO. (March, 2019). 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bo.com/documentaries/the-inventor-out-for-blood-in-silicon-valley

2. Prentice R.A., and J.H. Langmore. 1994.“Beware Of Vaporware: Product Hype And The Securities Fraud Liability Of High-Tech Companies.” 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8.1-74. Retrieved from

https://jolt.law.harvard.edu/assets/articlePDFs/v08/08HarvJLTech001.pdf

3. 外國學術倫理資料研析––發明,究竟是創造,還是欺騙?––以美國矽谷新創公司 Theranos 為例(下),2019 年 11 月,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第 32 期。

4. Melanie Jeske. June 2020. “Lessons from Theranos: Changing Narratives of Individual Ethic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gag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6:306-31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2498959_Lessons_from_Theranos_Changing_Narratives_of_Individual_Ethics_in_Science_and_Engineering

5. Tiernan Ray(2021, October 29). VAPORWARE HAS A NEW NAME: META. The Technology Let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technologyletter.com/the-posts/vaporware-has-a-new-name-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