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將桂冠頒發給「量子點」的研究,這個看似與物理學息息相關的主題,無疑在社會大眾間引發熱烈討論。然而,這項看似是物理學量子現象的應用,實則為化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本集我們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的陳學仕教授,與我們深入探討這項正在改變人類生活的化學發現。
過去,由於人類無法製造新的原子,且難以操控原子,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更大尺寸的物質進行材料的碰撞與合成。然而,量子點的發現與人工合成技術的發展,為科學家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途徑:透過改變物質的尺寸,進而改變其作為材料的特性。相較於原子,量子點的尺寸大上千倍,卻能模擬原子的特性,同時兼具良好的操控性,因此,科學家得以不斷創造出各種全新的材料,量子點由此而被譽為「人造原子」。
量子點最受矚目的特性之一,在於其能因尺寸不同而發出不同波長和顏色的光線。透過結合不同大小與種類的量子點,人們得以更精準地控制光線,例如在各種顯示器產品上的應用。
目前技術最成熟,且廣泛應用於顯示器上的量子點,非鎘硒化鎘莫屬。然而,由於其含有鎘元素,具有毒性,因此科學家們正積極開發各種低鎘甚至無鎘的量子點,以期能夠取代傳統鎘硒化鎘量子點。
過去台灣擅長的 LCD 面板產業,由於 OLED 面板色彩更鮮豔且厚度更薄的優勢,曾一度面臨被淘汰的危機。然而,量子點技術的導入,使 LCD 技術得以進化為 OLED,不僅在亮度、對比度等方面超越 OLED,更保留了 LCD 原本的反應速度快、價格優勢等特點,成為市場新寵。不過,目前在 OLED 領域,韓國三星仍以其先進技術和廣泛的市場應用居於領先地位,台灣產業仍有成長的空間。
除了用於顯示器的發光材料外,量子點在太陽能領域也備受矚目。現有的太陽能電池所能吸收的太陽光波段有限,導致太陽能轉換效率不佳。而量子點能夠吸收光源後發出特定波段光線的特性,使其成為一種高效的轉換器,大幅提升了太陽能的轉換效率。此外,科學家們正積極研究將量子點直接用於太陽能電池的技術,雖然目前效率仍有待提升,但其輕薄、易於製造且可撓曲的特性,為太陽能電池的應用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
關於善科聊天室
每週四晚上八點於「善科教育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由主持人帶領觀眾朋友透過節目,和科技、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來賓暢談,主題廣泛,從前沿科技、環保課題、創新創業、電影講解、到天文盛宴等等,全都能在《善科聊天室》中看到!希望透過簡單、輕鬆的聊天節目,寓教於樂,傳達正確、豐富的知識給各位觀眾朋友,也期待能透過主持人及來賓獨特的魅力,用不同角度來關心時事和科技教育。
✓更多節目影片|https://reurl.cc/Xk6M9M
✓鎖定節目首播|https://reurl.cc/Z7O3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