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科聊天室
SanCode Chatroom

【我愛地球 #17】台灣沿海不起眼的水資源,竟是孕育生態寶庫的海底地下水
2025.07.20

本集是《善科聊天室》番外篇,我們與《科學人》雜誌的《聽起來很科學》Podcast 頻道合作,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海洋中心的蘇志杰副教授,帶大家認識神秘的海洋地質研究、台灣周邊海域與地震的關聯,以及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海底地下水」資源。

台灣的地震多半發生在海外,因此地震研究常需出海調查,同時為能精準掌握台灣的地震活動的規律,蘇教授在 2006 年起,逐漸發展出一套研究方法,依靠分析海底「濁積物」,來推斷過去大型地震發生的機率。

這項研究最先從南沖繩海槽展開,透過實地下水採樣海底濁積物,再定位岩芯年代,從而重建台灣東部海域過去一百年間的大型地震譜系,而也因這項研究成果的獨特價值,進一步促成與歐洲的廣泛合作。

即使目前的科學尚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仍可藉古地震的研究計算出復歸週期,進而推測出地震發生的機率高低。但此方法亟需依賴現代沉積物的比對,加上濁積物的研究有其難度,如颱風會沖刷大量土石形成濁積物,導致岩層的分布失準,因此地震週期的研究至今仍有些挑戰等待突破。

至於「海底地下水」為何較少獲得民眾的關注,蘇教授表示,台灣過去因海岸管制和教育問題,導致人們常誤以為所有地面上看得到的現象,皆到海岸線就停止,認為海是另一個世界;實際上,海岸線不僅不固定,更不會限制地質作用的過程,同樣的,地下水只陸地上有,在海岸線外,深度足夠的地下水並不會馬上匯入海中,而會潛伏在海床下,如此稱為海底地下水。

而海洋地下水有多重要?研究發現,經由海底地下水滲入海中的水量,實際上並不少於河川入海的水量,這項發現很好地解釋了部分珊瑚礁島嶼,其形成與維持生態所需的營養鹽供應從何而來。以太平島為例,作為一個遠離陸地的珊瑚礁島,面積不大、也沒有河川,僅憑降雨遠遠無法滿足用水需求,因此需依賴海底地下水作為水源供應,因此,島上相距甚近的兩口井,分別為一口淡水、一口鹹水,也很好地證明了海底地下水為該島補充水資源的特點。

當前,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應用海底地下水,雖然與海水一樣同為鹹水,但其鹽度遠低於一般海水,所以進行淡化的作業也相對簡單。但若想直接靠抽取大量的海底地下水作為供水來源,則須三思,因為與陸地地下水一樣,超量抽取將導致地層下陷,甚至有可能影響到陸地地下水的平衡,導致海水倒灌、土地鹽鹼化等問題。

蘇教授的這場訪談,為我們揭開了過去許多不可思議的謎團,也帶給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另外一種角度,作為海島子民的我們,也許更應該站在海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找出解答。

 

關於善科聊天室

每週四晚上八點於「善科教育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由主持人帶領觀眾朋友透過節目,和科技、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來賓暢談,主題廣泛,從前沿科技、環保課題、創新創業、電影講解、到天文盛宴等等,全都能在《善科聊天室》中看到!希望透過簡單、輕鬆的聊天節目,寓教於樂,傳達正確、豐富的知識給各位觀眾朋友,也期待能透過主持人及來賓獨特的魅力,用不同角度來關心時事和科技教育。

✓更多節目影片|https://reurl.cc/Xk6M9M
✓鎖定節目首播|https://reurl.cc/Z7O3qV

 

⇠上一篇:【我愛地球 #16】你要水噹噹還是水光光?缺水+汙水這題怎麼辦?

【基因剪刀手 #04】揪出癌症就靠基因檢測?血液裡還能定序出祖宗十八代!: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