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做過這幾年在國際上很流行的祖源分析嗎?你了解其背後的原理嗎?為何原先僅用於篩檢遺傳疾病風險的基因檢測,如今卻有越來越多樣化的應用了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今天將由國立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研究所的許書睿助理教授,為我們一一解說。
基因檢測的起源,來自本世紀初的「人類基因體計畫」,當科學家終於確定人類所有的基因圖譜後,便開始渴望解讀這些 DNA 上記載的龐大資訊。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逐漸發現特定基因片段與某些疾病的關聯,而這些「生物標記」,也成了檢測疾病的關鍵。
那麼,基因定序與基因檢測有何異同呢?簡單來說,基因定序是將完整的基因序列「讀出來」,而基因檢測則是針對已知的特定基因片段進行「搜索」,比方說:如果人體是一本書,基因定序就是從頭到尾把這數十億個「字」全部讀完再分析;而基因檢測則像是一位經驗老道的讀者,知道哪些關鍵字在某幾頁,直接鎖定高風險的幾百個 DNA 片段來快速搜尋。
對一般人而言,基因檢測能幫助我們大致了解未來罹患某些特定疾病的風險,也能找出遺傳性疾病的變異來源,進而探究病因;至於基因檢測對癌症患者而言,則可發揮巨大作用,如果能透過檢測發現癌細胞的特殊基因變異,便能快速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或治療方法——如此不僅能免去病患的漫長折騰,還能為病人爭取寶貴的治療時機。
台灣在基因體研究上也正邁開步伐,如「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就是一個相當前瞻的計畫,旨在建立台灣族群的「縮影」,並透過採集二十萬人的基因數據,以模擬在地族群的基因樣貌。而這類研究不只台灣在進行,全球各國皆在努力,因為只有建立出最符合當地族群特性的基因資料庫,才有助於找出族群間常見的疾病風險,並幫助相關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藥物,減少醫療風險,增進健康福祉。
至於廣受關注的祖源分析,許教授解釋,這是建立在不同人種的「基因譜」標準上。這方面歐美做得較好,而在亞洲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首先,亞洲人普遍對基因檢測的熱衷度不高,導致資料量相對較少;其次,亞洲地區人口與人種數量眾多,基因差異化巨大;再者,欲在亞洲找到「純淨」的人種來界定基因差異也相當困難,因此許教授並不建議一般民眾為祖源分析(而非醫療目的)去做基因檢測。
關於善科聊天室
每週四晚上八點於「善科教育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由主持人帶領觀眾朋友透過節目,和科技、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來賓暢談,主題廣泛,從前沿科技、環保課題、創新創業、電影講解、到天文盛宴等等,全都能在《善科聊天室》中看到!希望透過簡單、輕鬆的聊天節目,寓教於樂,傳達正確、豐富的知識給各位觀眾朋友,也期待能透過主持人及來賓獨特的魅力,用不同角度來關心時事和科技教育。
✓更多節目影片|https://reurl.cc/Xk6M9M
✓鎖定節目首播|https://reurl.cc/Z7O3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