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科技一直以來,都默默地改變著我們的飲食與健康,從古老的發酵技術,到未來量身打造的專屬飲食,都是科學的積累成果。本集我們邀請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陳建利教授,一起和我們探討「吃」的科技與秘密。
一想到食品生物科技,也許你在腦海中浮現的,是基因改造等高科技手段,然而食品生物科技的定義其實非常寬泛,只要是能改變食品的本質,都可算在這項技術之內,例如:古老的發酵技術,透過微生物作用改變食物的風味與質地,便屬於廣義的食品生物科技。然而,若僅是將食品罐頭化或冷凍保鮮,並未改變產品本質與風味,則屬「食品加工」技術,而非食品生物科技的範疇。
接著我們要深入探討食品生物科技的數個應用案例,首先是近年全球掀起一波風潮的「植物肉」。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蛋白為基底,結合其他植物纖維和調味料,以模擬肉類的口感。有趣的是,從廣義來看,我們傳統餐桌上的素雞、素肉,其實也屬植物肉的一種。除此之外,目前一種新興的真菌蛋白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真菌蛋白是透過特定微生物發酵產生,具有黏稠性,而科學家嘗試將真菌蛋白與其他風味物質結合,用類似植物肉的方式製作出「真菌肉」,也為植物性飲食提供更多元選擇。
至於 2025 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展出的「肉類製造機」,也讓無數人對食品生物科技嘖嘖稱奇。肉類製造機其實是一種名為細胞培養機的機器,其背後的培養肉技術,能透過事先分析肉類成分,在了解蛋白質、胺基酸等結構後,將不同的細胞組織在特定環境下培養、擴大,最終生產出用戶所需要的肉品,過程中亦完全不需宰殺牲畜——這項技術不僅有望解決畜牧業對環境的衝擊,也為未來肉品的供應市場開啟新商機。
除了上面提到的數種人造肉外,「健康(保健)食品」也是食品生技大放異彩的一環!台灣市面上的健康食品眾多,但你有想過為何業界特別鍾情於微生物和發酵技術的開發嗎?其實是因為微生物發酵產品較不受天候影響,生產時間快且效率高,又方便以機械、AI 來進行管理,相對於需要廣袤土地和時間投入的動物性、保健食品而言,微生物技術更適合台灣發展。
但面對近年來健康食品逐漸受到民眾重視的熱潮,陳教授也提醒,適量攝取才是關鍵,吃多無益,過量甚至可能有害;同時有幾點也需注意:「食品」不能宣稱有功效,「保健食品」則是未經過嚴格檢驗、可能有效的食品,「健康食品」才是經主管機關認證、具有功效的產品,因此千萬別被業者的廣告手法所混淆。
最後,陳教授樂觀地表示,未來個人專屬食品發展的可行性非常高,透過精準的健康體檢報告,再結合基因檢測結果,我們將可更準確地知道自己適合或不適合攝取哪些食物,也許再過不久,我們還可透過 AI 分析、調整個人飲食,讓「吃東西」變得更加科學、更加個性化,真正實現健康管理的「量身訂做」。
關於善科聊天室
每週四晚上八點於「善科教育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由主持人帶領觀眾朋友透過節目,和科技、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來賓暢談,主題廣泛,從前沿科技、環保課題、創新創業、電影講解、到天文盛宴等等,全都能在《善科聊天室》中看到!希望透過簡單、輕鬆的聊天節目,寓教於樂,傳達正確、豐富的知識給各位觀眾朋友,也期待能透過主持人及來賓獨特的魅力,用不同角度來關心時事和科技教育。
✓更多節目影片|https://reurl.cc/Xk6M9M
✓鎖定節目首播|https://reurl.cc/Z7O3qV
⇠上一篇:【基因剪刀手 #05】誰知盤中飧粒粒皆科技?農業生技透過基因大升「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