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過 2017 年上映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 2049》嗎?你是否對電影中賽博龐克的世界,以及人與複製人之間複雜的情感關係感到好奇呢?本集我們邀請到《善科聊天室》的老朋友,來自東海大學哲學系的甘偵蓉助理教授,帶我們從電影《銀翼殺手 2049》的世界觀出發,暢談在科學發展下,複製人、仿生人、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非人類」智慧體,如何挑戰我們對「人」的定義,還有它們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首先甘教授除了幫大家釐清《銀翼殺手 2049》中出現的「複製人」、「仿生人」,以及大眾常混淆的「機器人」之間的界線,也進一步透過劇情,探討人類與 AI(情人)的情感發展——而這些都展現出「人」與「非人」的界線,在未來的社會中會變得更加模糊。
至於我們的現實社會裡,會不會像《銀翼殺手 2049》般,出現大規模的複製人呢?甘教授認為,在現有的科技與社會條件下,想達到如此廣泛運用複製人的情境仍有段距離;然而,比起複製一整個人,甘教授認為,未來在醫療領域複製「單一器官」進行替換的需求反而更為迫切!甘教授進一步以「賽博格(Cyborg)」的概念為例,讓我們對人體與機械結合的「人機混合體」,有更全面的想像,而這也比起複製人有著更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
然而,儘管相關技術的可實現性日益提升,倫理與法律的紅線卻依然存在。早在 2005 年,聯合國便發布了《反生殖性複製宣言》,且包含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亦明文禁止培養超過 14 天的複製胚胎,因此未來會不會有複製人的誕生?恐怕仍需經歷許多討論。
再進一步探究人類熱衷於製造 AI、機器人或其他無機智慧體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許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因為當人類社會無法提供 24 小時不抱怨、隨時服務的勞動力時,我們便會轉向尋求這種「無機體奴隸」;同樣的,當這些無機體奴隸的能力越來越強時,人類便會開始產生忌憚它們。於是,甘教授總結了現在科學界的主流意見後表示,未來 AI、機器人、仿生人等「類人」智慧體的發展,並不一定會與人類全面衝突,也不必然會成為我們的「照護者」,甚至,它們也可能因為資本主義不斷迭代的需求,而不停地被新的科技所替換、淘汰。
所以,人類和「類人」智慧體未來會如何相處、互懂,甚至是競爭或共存,仰賴我們當今如何去思考與規劃,畢竟這場關於「人」的定義及共存的討論,現在才剛剛開始。
關於善科聊天室
每週四晚上八點於「善科教育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由主持人帶領觀眾朋友透過節目,和科技、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來賓暢談,主題廣泛,從前沿科技、環保課題、創新創業、電影講解、到天文盛宴等等,全都能在《善科聊天室》中看到!希望透過簡單、輕鬆的聊天節目,寓教於樂,傳達正確、豐富的知識給各位觀眾朋友,也期待能透過主持人及來賓獨特的魅力,用不同角度來關心時事和科技教育。
✓更多節目影片|https://reurl.cc/Xk6M9M
✓鎖定節目首播|https://reurl.cc/Z7O3qV
⇠上一篇:【基因剪刀手 #05】誰知盤中飧粒粒皆科技?農業生技透過基因大升「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