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競賽
Submissions/ Competition

【2021「悅讀科技」閱讀心得寫作比賽】社會組優等|李郁晴
2022.02.03

【標題】

我們與「惡血」的距離

【選書資料】

書名: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深藏血液裡的秘密、謊言與金錢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作者: 約翰・凱瑞魯   John Carreyrou

【書目大意】

  約翰・凱瑞魯是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記者,經過訪談一百五十多位與矽谷 Theranos 公司有關的人物之後,在 2015 年發表他的調查報導,秉持客觀與理性,避免任何性別指涉及主觀描述,報導關於 Theranos 公司的年輕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從創立、經營、強力行銷與募資過程,到研發管理與技術層面發生了實際問題,但始終不願面對,寧願險越道德與法律的邊界,開始以詐欺手段、訴訟技巧、政商公關等方式,勉強支撐她「用指尖一滴血即可檢測三百種疾病」的醫療檢測大夢,最後,事實證明 Theranos 公司一直沒做出業界認可的生醫檢測技術。

【段落摘錄】

  「妳是領袖,」喀嚓,喀嚓,喀嚓。「強大,大權在握,」喀嚓,喀嚓。「想想妳的使命,」喀嚓,喀嚓,喀嚓,喀嚓。

*說明:這段出自《惡血》第 13 章第 184 頁,描述世界知名人像攝影師馬汀・薛勒來為伊莉莎白拍攝形象廣告的段落。雖然是攝影師對拍攝主角的心理建設引導語,但我發現這短短的幾句話,正畫龍點睛的點出優秀的伊莉莎白原本是帶著「一滴血」的醫療使命的,但當一切開始秘密地崩塌,伊莉莎白仍然自我催眠勝券在握,形成特別強烈的諷刺。同時,當時所拍攝的那張照片,正是目前一搜尋就會出現的「女版賈伯斯」這深植人心的形象。

【閱讀心得】

  我們與「惡」的距離

  如果現在在搜尋引擎上輸入「伊莉莎白・霍姆斯」,猜猜看,會出現什麼?

  沒錯,第一個出現的就是「維基百科」關於她的介紹。

  號稱是「自由的百科全書」的「維基百科」,其實「數位文本品質」極低,任何人都可以註冊編輯,於是,當「食品公司富二代虐打擦撞他名車的男大學生」這則新聞在網路上炸開時,該間「食品公司」在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便被打著正義旗幟的網路鄉民瞬間改為「殯儀館」,並進食品公司粉絲專頁留下大量負評。

  而公視的知名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之所以能有高收視率與高討論度,正是因為「網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網路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像是自以為是「正義代言人」的網路鄉民所造成的各種效應,引發我們對這齣戲的共鳴。

  澳洲網路安全顧問中心主任蘇珊・麥可林著有《網路失控》一書,同時身為母親的她,與大家一樣,對網路上無所不在的「網路霸凌、情色勒索與遊戲成癮」危機,感到憂心忡忡,然而,這些網路上的危機,不但對未成年孩子伸出魔爪,連成年人們也難逃網路所布下的天羅地網。

  回到有「女版賈伯斯」之稱的「伊莉莎白・霍姆斯」身上,這位集才智、美貌與雄厚家世背景於一身的天之驕女,我們不能否認,她真的是有專業生醫科技背景,也非常用心且努力,但她最初提出「一滴血」就能檢測 300 項疾病的發想,我們能說那是一場騙局嗎?並不能,因為,若是人人都能很方便的在各檢測站,輕鬆的以「一滴血」,就能檢測出大家所深怕罹患的各種疾病,那不正是大家都迫切需要的嗎?因此,伊莉莎白才能在最初獲得廣大支持與迴響。

  但是,別忘了約翰・凱瑞魯在《惡血》中提到的「FOMO 症候群(fear of missing out)」,這個「害怕錯過症候群」一詞實在很值得標記螢光筆,因為,這不但是新創業與矽谷人的共同現象,更是很多詐騙騙局之所以能成立的重要心理因素;投資者深怕自己錯過可能的賺錢大好機會,眾人宛如進入「集體自我催眠」般的狀態,深信伊莉莎白能助自己實現賺錢美夢,因而助長獨角獸長成了「巨獸」,最後演化成連伊莉莎白自己也無法駕馭的「猛獸」了。

  當我在閱讀《惡血》時,不時疑惑:大家到底著了伊莉莎白什麼魔?為什麼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身份地位,都對她深信不疑?原來,不全然是因為伊莉莎白的個人魅力,最主要的還是「FOMO 症候群」的作用,甚至恐怕連伊莉莎白也是這樣強化著自己想成功、也能成功的渴望吧。

  「血」有分善、惡嗎?並沒有,是人的「心」才讓「血」成為所謂的「惡血」。

  清朝乾隆下江南,在鎮江山頭一覽長江美景,隨口問身旁的法磐禪師:「長江一日往來多少船?」禪師答:「只有兩條船,一曰『名』,一曰『利』」。世間逐名利之心,不正是在矽谷這場醫療騙局中大興推波助瀾之效了嗎?

  日本知名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在構思十年的長篇推理小說《夢幻花》中,透過很有正義感的老人說:「人會說謊,所以和人打交道很麻煩,但花不會說謊,只要充滿真心照料它們,一定會有所回報。」然而,老人投注多年心血、用生化科技培育出獨一無二的夢幻黃色牽牛花(因為世上沒有黃色的牽牛花),原本會是生化科技及植物研究上的一大躍進,卻因黃色牽牛花的「種子」含有類似迷幻藥的成份,於是老人的生命便意外結束在急於獲取種子的有心人手上。

  「花」也無善、惡之分,但引起犯罪動機的黃色牽牛花,也無辜的成了「惡花」。

  東野圭吾的《夢幻花》是虛構的科普推理小說,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反應現實的戲劇,而蘇珊・麥可林的《網路失控》,以及約翰・凱瑞魯的《惡血》,則是真實世界的活生生、血淋淋的寫照。

  老實說,如果伊莉莎白的「一滴血」計畫真的成功了,那麼,就算她獲頒諾貝爾獎也不為過,但,原本該是偉大的發想,最後卻淪為「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原本該是研究血液裡的疾病密碼,卻演變成至今長達十年的「深藏血液裡的秘密、謊言與金錢」……。難道年紀輕輕時的伊莉莎白,就存心欺騙大眾嗎?看她以「女版賈伯斯」之姿站上講台發表計畫,就知道她的「初心」並不是欺騙,是漸漸突變的野心、企圖心與身邊人的圖利之心,才走上後來的失敗與訴訟之路。

  即使近年伊莉莎白仍舊幸福富裕的網路消息甚囂塵上,那又如何呢?如果伊莉莎白的家族勢力能讓她逃過牢獄之災,那也是她個人的事了,追逐這些八卦新聞只不過是滿足了網路偷窺慾,我們更要思考的是,這場「3000 億醫療科技超完美騙局」究竟教了我們什麼?

  人們常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事實是,科技也常「毀」於人性。人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便是那「水」,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可怕的危險;然而,若再更往深一層去想,不禁心頭一驚,原來,「人性」才是「水」,而「科技」是浮於人性之上、一葉危危顫顫的扁「舟」!

  人們把「惡血」事件定位為「醫療騙局」,但是,當你放眼網路與科技,便會發現,小自 Facebook 臉書一頁式詐騙式廣告,大至 Deepfake 深偽技術的換臉刑事案件,這些騙局無所不在;但,我們不需因此淪為驚弓之鳥,或是乾脆自囚為網路邊緣人,採用不上網、不看電視、不碰科技的鴕鳥式防備,相反的,我認為正是因為騙局無所不在,所以我們更要廣泛涉獵新興科技,「知識就是」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唯有去學習與理解,我們才能以更高的角度、更宏觀的視野,去看清事實與真相。

  未來的五年,科技界定位為「Metaverse」元宇宙時代,號稱線上虛擬世界將徹底融入我們的現實生活。AR、VR、MR 與 CR,名詞不斷增加,科技不斷進步,生活品質照理也將大幅提升。然而,在此之前,我們率先看到的,卻是元宇宙概念股的「獲利」激增;人性貪念再次躍上主舞台的情境,你我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只能默默祈禱這些不會是「惡血」的翻版、醜陋人性的再現……。只能默默祈禱:我們與「惡血」的距離,最好能比防疫的社交距離更遠,愈遠愈好……。

【引用文獻】(依出版日期順序)

1.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呂蒔媛、公共電視麥田出版,2019。

2. 《網路失控》蘇珊・麥可林著,張芷淳譯,好優文化出版,2020。

3. 《夢幻花》東野圭吾,王蘊潔譯,春天出版,2021。

4. 〈惡血原型女主角世紀大審!恐甩鍋給矽谷「改變世界」的創業文化〉商業周刊,2021 年 09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