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閉
複製
關於基金會 ▾
About Us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
News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
Activities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
Media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
Join Us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關於基金會 About Us
▼
▲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News
▼
▲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Activities
▼
▲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Media
▼
▲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Join Us
▼
▲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支持 Donate
▼
▲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分享網站
網站地圖
關於基金會 ▾
About Us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
News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
Activities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
Media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
Join Us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Previous
Next
善科聊天室
SanCode Chatroom
首頁
活動專區
善科聊天室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iWant
其他活動
天文特輯
善科聊天室
【傳產典範 #03】前衛思維加值傳統IP,霹靂布袋戲大膽玩轉心意(上)
02
Jun
2022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清香白蓮─素還真的出場詩,想必是不少觀眾朋友的青春回憶。為了讓 Z 世代也能認識布袋戲這種傳統藝術,數年前霹靂集團曾推出全球首部3D偶動漫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雖然票房不如預期,但並無礙霹靂布袋戲持續創新之路。繼今(2022)年初上映的《素還真》電影,再掀玄幻武林新旋風,5月間更攜手永豐金,推出霹靂布袋戲相關的NFT,而這一切的推手正是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總經理黃亮勛。亮勛是黃家布袋戲第五代的接班人,今年尚未滿40歲,他究竟是如何在長輩們希望傳承古法,與年輕人試圖創新轉型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發揮空間?從傳統的舞台戲、電視節目到拍起電影,甚至是玄幻無比的動畫特效,這一切究竟要付出怎麼樣的努力?又為什麼亮勛認為現在很夯的虛擬人、虛擬偶像其實和布袋戲產業蠻像的?如果觀眾朋友們對這些感興趣的話,千萬別錯過本集以及精采萬分的下集內容!
善科聊天室
【電影聊科技 #06】空污災難預言將成真?一探《全面霾伏》背後的冷知識
26
May
2022
每年 11 月到隔年的 3 月間,台灣的空氣污染相對嚴重,總讓家有過敏兒的民眾傷透腦筋。假如未來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孩童無法忍受如此骯髒的空氣時,那該怎麼辦?電影《全面霾伏 (Just a Breath Away)》的時空設定在近未來的法國巴黎,由於空氣污染過於嚴重,導致許多患有「史提姆伯格症」或稱「金魚病」這種先天性遺傳疾病的孩童,一輩子必須住在有獨立空調的醫療照護艙中,如同金魚缸中的金魚孤單的生活著,而艙外的父母只能心疼又無奈,直到一場突如其然的大地震與不明霧霾的侵襲,方才改變了這一切。本集我們邀請到台大醫院癌醫分院的王明鉅副院長,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和我們聊聊這部電影中和醫療有關的情節,究竟哪些符合學理與實務?哪些又只是配合劇情需要的發想?此外,王副院長也將分享擔任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時推動「萬人肺癌篩檢」,逐步實現「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大病不致命」理念的故事。
善科聊天室
【生物科博館 #02】碧龜藍海天一嶼 黑蜴赤灣地雙蛇
19
May
2022
蘭嶼是一處美麗的海天秘境,到了夏天總會迎來大批觀光客,還有不少回鄉的大傢伙─綠蠵龜。在綠蠵龜產卵的夜晚,除了遊客們喜歡來到沙灘上觀賞這難得的景象外,一群叫做赤背松柏根的無毒蛇類也同樣盯上牠們,這些蛇們會用獨特的開罐式吃法享用又大又營養的海龜蛋,而公蛇與母蛇之間也會因為習性不同,從而大打出手爭搶龜蛋。在海邊不遠的洞穴中,默默觀察著這一切的長尾南蜥則在盡力調養生息,努力的繁衍下一代,因為他們知道夏天一結束,綠蠵龜離去之時,那些討厭的赤背松柏根又會盯上自己尚未孵化的子嗣。這些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蘭嶼發生著,但似乎這幾年靜悄悄地出現了一些大問題。本集邀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黃文山副館長來和我們分享蘭嶼獨特又有趣的生態系,黃副館長在蘭嶼這塊土地上持續二十多年的生態研究,對於當地的人、蛇、蜥、龜等都瞭如指掌,如果您也關心蘭嶼究竟發生了什麼巨大變故,一定要觀看到最後喔!
善科聊天室
【生物科博館 #01】會做夢的烏賊與惡作劇的章魚,頭足類比你想得更聰明
12
May
2022
喜歡吃海鮮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錯過,富含蛋白質又 Q 彈有勁的頭足類,像是我們熟悉的章魚、烏賊、魷魚、花枝、透抽、鎖管等等。這類生物在分類學上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全部是海洋性生物,因為足位於頭部,特化為腕和漏斗,因此稱頭足類。觀眾朋友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人吃、鳥吃、鯨吃、魚吃的柔軟傢伙,究竟是靠什麼方式生存下來的呢?答案就是智慧。大家一定聽過很多八爪章魚的聰明事蹟,例如預測世足賽事、各種惡作劇、甚至被謠傳是火星人等等;但除了章魚以外,十腕的烏賊也同樣非同小可,不只是作為海怪片的常客,其實也被人發現對於數字有感知能力,還跟人一樣有相對價值感和一定的風險管理能力,很難想像這些軟軟懶懶的傢伙,神經元數量竟然跟家中的貓狗接近,甚至牠們在晚上睡覺時還可能做夢呢!本集我們特別邀請到自然科學博物館焦傳金館長,和觀眾朋友分享這類海洋生物的相關知識和趣聞,讓我們一起見識頭足類究竟有多聰明!
善科聊天室
【特別企劃 #10】用趣味貫串理論與實作,出身軍旅的科普教育家
05
May
2022
感謝各位觀眾朋友的支持,《善哥聊天室》播出第 100 集了!本集我們特別邀請到和我們理念相同且密切合作的科普教育家洪偉清教授。洪教授雖出身軍旅,長期在官校任教,但教學活潑有趣並注重動手實作,總能讓學生的注意力留在課堂之中,並延續學習熱忱到課外活動。洪教授將分享 20 多年來,他如何將自己系上學生的科普社團,一步一步經營成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專學生都爭相參加的一系列全國性科普營隊;還有,近年又如何匯集資源創辦「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激勵更多老師指導學生發揮創意與巧思,設計能與課程結合的實作科學教具,一方面提升國內科學教具研發能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動手實作與科學表達能力,同時也讓老師有機會去檢視教學現場有那些地方需要輔助教具來協助學生有效學習。洪教授認為有趣的科學背後通常是數個物理原理的耦合,有趣是因為看到的現象與認知不同而產生,歡迎觀眾朋友一起進來觀賞「用趣味貫串理論與實作」的最佳演示!
善科聊天室
【電影聊科技 #05】感人肺腑的《兩百歲人瑞》,隱藏哪些科學與想像?
28
Apr
2022
人類自古以來所追求的長生不老,也許可以透過人造的機器器官或仿生科技來達成。但,你還是你嗎?更極端一點,那為什麼不能是永生的機器人變成人類?電影《兩百歲人瑞/變人(Bicentennial Man)》就是一部探討未來什麼樣的人才是人,以及機器人究竟能不能擁有人類特有的愛情、哭泣以及種種情感的電影。本集特別邀請知名的科普專家張瑞棋先生,以理性的思維來和我們分析電影中那些令人悸動,但又難以言語表達的科技與情感。譬如,為什麼不同的人看到同樣的擬真機器人,會產生喜歡與恐懼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機器人真的可能產生心智與感情嗎?如果利用仿生器官延續生命,這樣的人還算是人嗎?甚至拋棄仿生器官,直接換成遠強於人類肉體的機械器官,會對我們的思維與心靈產生影響嗎?自主決定放棄生命的安樂死,究竟合不合理?希望觀眾朋友們能藉由本集的內容和討論,提早想像及思考未來自然人與機器人共存的世界將如何運行。
善科聊天室
【特別企劃 #09】以壯世代新思維,翻轉生不如死的老台灣
21
Apr
2022
人口老化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而台灣的挑戰特別大,不但老化飆速,國人臨終前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的年數,更長達 8 年以上。根據遠見雜誌去(2021)年 9 月的調查結果,台灣整體平均預計退休年齡為 60.3 歲,而台灣平均餘(壽)命早已達 81.3 歲,中國人以 30 年為一世,退休後的 2、30 年其實足以經營一個精采的第三人生。再者,台灣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三、四、五年級生,具有高壽、高能力、高財富等特質,他們退休後投閒置散是社會巨大的損失,如果不健康,更將成為拖垮長照和健保的罪魁禍首。本集我們特別邀請到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及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的吳春城理事長,來和觀眾朋友們分享,如何透過全新思維和各種具體行動,激勵三、四、五年級生發展有質感的第三人生,努力成為老當益壯、身心靈健康、能繼續回饋社會的「壯世代」,和八零後的年輕人一起共創共榮,使台灣順利走出「生不如死」的困局,開創下一個輝煌年代。
善科聊天室
【智慧醫療 #01】靈魂之窗勤守護,智慧醫療幫大忙
14
Apr
2022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除了一般的眼科保健以外,也需要注意其他會使眼睛產生併發症的疾病。目前台灣 18 歲以上的糖尿病盛行率超過 10%,而罹患糖尿病的人,20年 後眼睛失明的風險是一般正常人的 25 倍。此外,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仍然不均,大城市以外專業眼科醫生不足,就醫困難常使糖尿病患者忽視眼睛的檢查與保健,以致憾事不斷發生。透過智慧醫療來彌補醫生不足導致的檢驗黑洞,已是國際趨勢,我國政府順應潮流在 2020 年 9 月公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之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技術指引」,終使人工智慧(AI)可以在醫療領域大展身手。宏碁智醫是台灣智慧醫療的先驅,本集我們特別邀請許銀雄總經理來分享該公司的遠距醫療診斷系統 TeleMed,以及糖尿病視網膜診斷軟體 VeriSee DR,如何協助偏鄉的醫療工作者在面對複雜難解,且非自身專業的病症(如眼球視網膜病變)時,不再像過去一樣束手無策。如果你也關心智慧醫療的發展,宏碁智醫的故事值得一聽。
善科聊天室
11
12
13
14
15
©2019 SanCod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