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閉
複製
關於基金會 ▾
About Us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
News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
Activities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
Media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
Join Us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關於基金會 About Us
▼
▲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News
▼
▲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Activities
▼
▲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Media
▼
▲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Join Us
▼
▲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支持 Donate
▼
▲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分享網站
網站地圖
關於基金會 ▾
About Us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
News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
Activities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
Media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
Join Us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Previous
Next
善科聊天室
SanCode Chatroom
首頁
活動專區
善科聊天室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iWant
其他活動
天文特輯
善科聊天室
【拔尖人物#05】MIT教授創業嘛ㄟ通,基因魔術師盧冠達來了!
05
Jul
2021
盧冠達博士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他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的專家,為了讓研究成果繼續發光發熱,於 8 年內創辦了 7 家公司,並獲得諸如比爾蓋茲基金會、美國最大創投公司 NEA、知名藥廠 Amgen 的資金挹注,曾被稱為「波士頓最紅的台灣創業家」。盧博士 10 歲從美國回台,18 歲再度赴美就讀大學,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參與哈佛(Harvard)大學和 MIT 合作的健康科學及醫學工程與醫學物理計畫,從此對合成生物學欲罷不能。我們曾在第 43 至 45 集談過基因編輯(CRISPR)的原理和應用,盧博士形容基因編輯是一種非常好用的工具,它如同寫字的鉛筆和橡皮擦;而合成生物學則聚焦在如何編寫基因程式,我們可以用許多的工具去完成這些程式,基因編輯只是其中的一種。生醫發展一日千里,翻過了一山還有一山,趕快進來聽聽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吧!
善科聊天室
【哈囉虛擬人#05】虛實交織豐富展演,虛擬人將引領風騷?
24
Jun
2021
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近兩年不少商務展覽、藝文活動都改成線上進行,許多美術館、博物館也都改為讓民眾在線上逛展。除了虛擬展演,比較前衛的策展人,也已經把各種虛擬技術運用到線下的實體展演,於是我們不禁想問,疫後時代虛擬展演會逐漸取代實體展演嗎?將來虛擬人可能成為各種展演的重要元素嗎?本集我們特別邀請擅長虛實整合的策展人羅禾淋博士,來一起探討這些課題。羅博士在去(2020)年舉辦的「滲透次元壁—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中,透過虛實整合的手法,不只延伸展覽場域、讓 Vtuber 虎妮大出風頭,也讓時空交錯、異地共演成真。但根據他的觀察,實體展演和虛擬展演其實無法相互取代,虛實整合才是未來策展的大趨勢。至於虛擬人,因為親近性高,確實容易與展演結合,但其汰除率高,除非具有個人特色,否則很容易成為明日黃花。羅博士的深入分析,有助我們掌握未來的展演走向,不進來聽聽可惜喔!
善科聊天室
【COVID-19#02】全民抗疫動起來,篩檢疫苗一起來
17
Jun
20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截至本(2021)年 5 月底全球確診病例已破 1.7 億,死亡人數超過 350 萬。台灣原本自詡防疫模範生,詎料本土病例自本年 5 月 15 日起快速增加,雙北及各縣市陸續進入三級疫情警戒,到 5 月底累計社區感染已超過 7 千例,全台只剩金門沒有確診個案。篩檢和疫苗是防止病毒擴散的兩大利器,但即便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民眾依舊對「抗原快篩」和「核酸(PCR)檢測」的應用場合,以及偽陽偽陰等課題一知半解!在嚴重缺乏疫苗之下,民眾也只奢求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施打,毫不在意各類新冠肺炎疫苗究竟有何差異!更有甚者,國際間已開始關注新冠肺炎透由空氣傳播的可能性,以及後疫情時代「疫苗護照」等議題,但國內仍少相關探討。針對這些切身問題,我們特別邀請科普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蔣維倫先生來為大家解惑。維倫最後建議,政府應優先考慮實施疫情演習、增加防疫資訊公開度、提升防疫決策透明度,多相信人民的判斷能力,讓危機成為國家大步前進的契機。你有同感嗎?
善科聊天室
【天文特輯#05】闖蕩NASA的台灣囡仔,火星上的毅力與機智
10
Jun
2021
過去十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各種火星任務,讓人類對火星有了一些基本認識。NASA 最近一次發射的毅力號(Perseverance)探測器,歷經 7 個月旅程與 7 分鐘地獄俯衝後,今(2021)年 2 月 18 日成功登陸火星。本集我們特別視訊訪問在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工作,參與了 5 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劉登凱博士,以親身經歷來和大家分享火星探測的各種專業知識、艱鉅挑戰和有趣故事。劉博士是一個正港的台灣囡仔,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得以進入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NASA 工作?在 NASA 的日常又是如何?還有,你知道執行火星任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嗎?這次毅力號為什麼選擇降落在「耶澤羅撞擊坑(Jezero Crater)」?為什麼先進的毅力號所使用的電子控制設備是二十多年前的型號?如果你對火星探測任務開始好奇了,歡迎進來聽聽劉博士的第一手資訊。
善科聊天室
【天文特輯#04】從經典電影看天文,孫維新帶你絕地救援
03
Jun
2021
你喜歡看科幻電影嗎?其實透過科幻電影認識宇宙,是個不錯的管道,但前提是要選擇具備科學寫實度的電影。這集我們邀請到台灣天文科普教育的第一把交椅,剛從台中科學博物館退休的孫維新館長,帶領大家透過科幻電影認識近來話題十足的火星。根據孫館長的說法,從過去到現在,只有三部天文科幻電影是他能耐著性子看完的,因為它們的原著劇本都是科學家寫的,所以精彩緊湊之餘,仍有許多科學知識隱含其中,而今天要介紹的《絕地救援(The Martian)》就是其中的一部。這部電影是講述麥特戴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在執行火星任務準備返回地球時,因意外而獨留火星,主角幸運生還後,如何在空氣稀薄、酷寒的火星上,運用他的聰明才智,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存活下來,並設法將訊息傳回地球,以獲得救援的驚險故事。不過既然是電影,難免令人懷疑所有橋段都是合情合理的嗎?孫館長不只帶我們從經典電影學天文,也順便教雞蛋裡面挑骨頭喔!
善科聊天室
【哈囉虛擬人#04】林俊傑也能在你身邊 揭開虛擬人不能說的秘密
27
May
2021
善哥聊天室開播滿一週年了!為了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製作「虛擬人特輯」,並邀請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的行政總裁—謝安(Dainel)再次現身說法。Dainel 一方面要來揭開我們虛擬人系列的助理主持-Sandra 的身世之謎,另外也要告訴我們,好萊塢為什麼需要打造演員的數位分身或是數位的虛擬角色,他(她,它)們從製作到在螢幕上完美呈現,主要的工序和技術有哪些?還有,除了電影、電視影集以外,虛擬人也在演唱會、演講廳、甚至球場現身,是怎麼做到的?既然虛擬人這項絕活在各領域的應用潛力無窮,那數字王國未來又將如何深耕虛擬人市場呢?節目中除了透過 VCR 介紹數字王國創造的精緻數位角色,Dainel 還誠意十足地帶了一位愛爾蘭老精靈-Elbor 來和善哥認識,想聽 Dainel 的妙語如珠,想看 Elbor 和善哥逗趣的互動嗎?千萬別錯過「虛擬人特輯」!
善科聊天室
【天文特輯#03】月全食高掛五月天,破解月的冷知識
20
May
2021
你聽過「日食則朔,月食則望」嗎?這句話是說,由於太陽、地球和月亮三者運行的關係,所以日食一定發生在農曆初一,而月食則發生在農曆十五左右。善哥聊天室開播即將滿一周年了,我們恭逢去(2020)年 6 月 21 日(農曆 5 月初一)的日環食,又即將迎來今(2021)年 5 月 26 日(農曆 4 月十五)的月全食,而且是很特別的「血月」喔!究竟為什麼月全食會出現血月或稱紅月呢?普通人想要一覽這樣的天文美景該注意些什麼?會需要像去年觀測日食那樣麻煩嗎?除了血月,也在網路上看過所謂的「藍月」,那藍月又是什麼呢?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我們再度邀請到台北市立天文館的研究員-張桂蘭女士,繼續帶領我們探索絢爛多彩的宇宙星空,一步步理解各種有趣的天文知識。看完這集善哥聊天室,就讓我們一起靜候 5 月 26 日(星期三)晚上 7:00 血月高掛東方的奇景到來!
善科聊天室
【我愛地球#04】氣候變遷勢不可擋,你我將成氣候難民?!
17
May
2021
世界正面臨著極端氣候的嚴厲考驗。以台灣為例,去(2020)年一整年沒有颱風進入,然後年底寒流特強,今(2021)年中南部則嚴重缺水,最近更屢傳火燒山事件。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成因,普遍認為是與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在內的氣體濃度飆升有關。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年多來人類活動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出現明顯可見的下降,但氣候變遷並未因此停歇。因為即使實現了「零碳排」,人類對地球的破壞也至少須 30 年才可望恢復。曾經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先生在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出了他對氣候變遷的見解,他主張我們必須要把碳排歸零,並用民眾自身力量和科技手段來解決氣候的問題。這集我們特別邀請到氣象達人彭啟明博士,來和我們一起關注比爾.蓋茲新書的重點,以及世界地球日氣候峰會上各國領袖對於氣候控制的承諾。地球只有一個,如果你是關心地球、愛護我們生存環境的人,那麼這集你千萬不能錯過。
善科聊天室
17
18
19
20
21
©2019 SanCod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