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閉
複製
關於基金會 ▾
About Us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
News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
Activities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
Media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
Join Us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關於基金會 About Us
▼
▲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News
▼
▲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Activities
▼
▲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Media
▼
▲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Join Us
▼
▲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支持 Donate
▼
▲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分享網站
網站地圖
關於基金會 ▾
About Us
本會宗旨
組織架構
董事介紹
交通位置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
News
活動快訊
新聞稿
媒體報導
善科文集
本會公開資料
活動專區 ▾
Activities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校園講座申請
其他活動
影音專區 ▾
Media
活動照片
活動影音
競賽作品
加入我們 ▾
Join Us
志工招募
實習工讀機會
活動報名
Sign Up
捐款方式
捐款Q & A
企業合作
捐款明細
我要捐物
Previous
Next
善科聊天室
SanCode Chatroom
首頁
活動專區
善科聊天室
善科聊天室
科技文藝獎
科技大補帖
偏鄉科技教育
iWant
其他活動
天文特輯
善科聊天室
【哈囉虛擬人#07】虛實之間一小步,智慧醫療大未來
26
Aug
2021
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就有了數位解剖大體,目前臨床醫學教育所用的教學工具又更進步和多元了,而其背後都需要數位科技的支持,可以說醫療培訓是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等數位科技很好的應用場域。至於數位科技在臨床醫療的應用,近年也有許多突破。相信大家都聽過達文西手術,當醫師坐在螢幕前的操作台,指揮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這其實就是一種醫師與數位科技協作的醫療型態,將來這類人機協作、虛實整合的醫療情境將越來越多。身兼臺北醫學大學數據處數據長、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所長,以及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的許明暉教授認為,數位資料是智慧醫療的基礎,在尊重自主及妥善管理的前提下,蒐集越多越真對民眾越好;至於數位科技的應用,則以成熟度高能確實提升醫療品質為佳。如果您也關心智慧醫療的發展,歡迎進來聽聽許教授懇切務實的見解!
善科聊天室
【前進AI#07】阿龜數位科技加持,農業不再看天吃飯
19
Aug
2021
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受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嚴重影響,加上生產遞延、不易儲存及消費者胃納有限等特性,致使農產價格極易劇烈波動,「菜土菜金」時有所聞,於是人們常說農業是看天吃飯的產業。但其實台灣過去曾憑藉優異的作物改良及生產技術,輸出農產品賺取外匯,促成台灣的經濟起飛;也曾透過農耕隊,成為技術外交的先鋒。雖然在工商業蓬勃發展後,農業產值比重逐漸下降,但農業是維生產業,更與環境生態及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仍值得深思如何永續經營。隨著數位科技逐漸普及,台灣有一群年輕人絞盡腦汁,想透過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和人工智慧(AI)等科技,來改變台灣農業的宿命,甚至透過智慧農業模組輸出,再創台灣農業第二春。這集我們邀請到蜂巢數據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林泰佑,和我們分享這群年輕人如何起心動念,並實際透過「阿龜微氣候」來幫助台灣的農民和農業。如果你也關心台灣這片土地的未來,歡迎進來聽聽泰佑的分享!
善科聊天室
【前進AI#06】領導者的數位轉型,AI時代的競爭策略
12
Aug
2021
《領導者的數位轉型》兩位作者都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他們將長年專研「數位轉型」和「創新管理」領域的研究與觀察寫成本書,希望向這個時代的企業領導者傳達「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兩位作者主張,由資料和人工智慧(AI)驅動的數位流程比傳統流程更容易產生遞增的規模、範疇及學習報酬,可以協助企業達到「指數型成長」。而恰巧本書英文版在去(2020)年 1 月出版之際,正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所有組織被迫在一夕之間必須立即開始轉型,以因應這種「指數型威脅」。雖然許多企業和個人都有切膚之痛,但其實 AI 和數位轉型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更不用說是付諸行動了。有鑒於此,我們特別邀請到有「數位轉型傳教士」之稱的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裴理事長有恆,協助詮釋「數位轉型」重要觀念,也從自身輔導經驗出發,提供台灣中小企業務實可行的作法。不論你是不是領導者,都不能漠視「數位轉型」,進來聽聽吧!
善科聊天室
【前進AI#05】台灣企業AI趨勢報告,揭露各行業AI成熟度
05
Aug
2021
20 年多前網際網路(Internet)剛開始導入企業的時候,Intel 的總裁 Andy Grove 曾說「未來每家公司都是網路公司(All companies must become Internet companies or die)」,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的應用開始商業化,也有人說「未來每個企業都需要 AI」。既然 AI 在未來這麼重要,那麼台灣的大小企業都準備好了嗎?我們特別邀請到蜂行資本(Hive Ventures)的共同創辦人-李彥樞(Yan),來和大家分享他們經過長時間調查分析而成的「台灣企業 AI 趨勢報告」精華。究竟台灣企業對於 AI 的掌握程度如何?什麼樣的公司導入 AI 最為積極?他們又喜歡導入 AI 到哪些領域呢?而最重要的是,我們究竟與美國公司在 AI 領域的投入差距有多大?未來有機會追趕上嗎?這些答案充滿了驚奇,究竟謎底為何?就請您一起來聽聽 Yan 的這次分享吧!
善科聊天室
【哈囉虛擬人#06】百年銀行遇上人工智慧,虛擬人來幫忙行不行?
29
Jul
2021
進入金融科技(FinTech)時代後,許多金融科技商品已顛覆傳統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伴隨金融科技日漸發達,我國也與時俱進在今(2021)年開放「純網路銀行(internet-only bank)」營運,希望發揮金融數位轉型的「鯰魚效應」。第一銀行劉培文副總經理指出,該行這兩年辦理新冠肺炎(COVID-19)紓困貸款,去(2020)年臨櫃申辦的比率約八成,而今年線上申請比率來到九成五,凸顯傳統金融機構數位轉型勢在必行,而且必須快馬加鞭,才能迎上後新冠肺炎時代的金融消費新常態。從劉副總經理的分享中,深刻感受到百年銀行藉由創新的營運模式及異業結合等各種努力,帶給消費者全新體驗的企圖心。而在這一波金融數位轉型的浪潮中,得力於人工智慧(AI)、虛擬技術等,虛擬客服、智能理財已順勢而起,至於虛擬人是否也有機會在金融圈闖出名號?我們一起來聽聽劉副總經理的分析。
善科聊天室
【探索量子#03】紮根量子教育,再創科技奇蹟
26
Jul
2021
量子力學主要是描述微觀的事物,與相對論並列為近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對於科學家利用一部分的量子物理原理,催生了半導體、雷射、光纖網路等科技,大大改善人類生活的方便性,有人形容這是「第一次量子革命」;至於 21 世紀開始,科學家藉由量子的疊加、糾纏、不確定性等特性,不斷提出各種理論、演算法、模型等,嘗試打造出運算能力超越古典電腦的量子電腦,以及實現量子通訊等技術,有人稱這是「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技不只涉及的物理概念相對深,而且須數學、物理、資訊跨域學習。美國 2018 年頒布的《國家量子計畫法案》,已宣示支援量子資訊科學的課程和人才發展,2019、2020 年更著手將量子資訊科學加入 K-12 教育及展開 Q-12 教育合作專案;歐盟則在《量子宣言》中規劃了對量子資訊科技人才的培育。至於台灣如何由下而上(Bottom up)推動量子科技教育,我們一起來聽聽台大物理系傅昭銘教授的說明。
善科聊天室
【探索量子#02】當量子優勢來臨,台灣優勢何在?
15
Jul
2021
量子科技應用主要包括量子電腦與計算、量子通訊、量子感測三大領域,其中又以量子電腦發展最受各界關注。量子電腦在物理性質上已經不是一種「比較快的電腦」,而是一種處理資訊的全新觀點,因此被許多科學家寄予厚望,認為能夠突破超級電腦的運算限制。台灣大學 IBM 量子電腦中心主任、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理事長張慶瑞教授預期,2035 年左右「量子優勢(Quantum Advantage)」即將到來,屆時在許多課題的處理上,量子電腦可望超越古典電腦。他直言「18 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必須了解量子電腦是什麼」,對於台灣企業如何在量子啟發式計算機(Quantum inspired machine)、量子退火計算器(Quantum annealing machine)和通用型量子電腦(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之間取捨,張教授也給了具體的建議。在量子即將崛起的關鍵時刻,大國已將量子知識融入床邊故事、童話故事,我們不能再做量子絕緣體了,進來聽聽吧!
善科聊天室
【傳產典範#01】從長尾到高端,華麗轉身有成
08
Jul
2021
台灣工具機世界聞名,有「工具機心臟」之稱的精密軸承、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等,更是台灣工業的驕傲。精浚科技(OME Technology Co.,Ltd)2007 年設立線性滑軌生產線,2008 年快速投入量產。問創辦人暨董事長廖國富先生,為何從營建轉戰傳動元件,他說線性滑軌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長尾」產業。2012 年左右,當業者一窩蜂搶攻中國大陸市場的時候,廖董事長寧願走發展核心技術、製程專利及商業模式創新的「高端」路線。發展至今,精浚科技不僅生產自動化零組件,也同時具備系統、模組開發的整合能力,客戶約 60% 來自歐美日韓等國家。此外,精浚科技在生醫產業布局已久,自動化核酸萃取機及新冠肺炎快篩劑是打入生醫領域的最新力作。「誠正、共享、創新」是廖董事長念念不忘的六字箴言,您好奇這位有獨到見解和眼光的董座,如何在營建、傳產和生醫產業不斷轉型前進嗎?歡迎進來聽聽廖董的第一手分享!
善科聊天室
16
17
18
19
20
©2019 SanCod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